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隨著中歐談判的瀕臨破裂,我國商務部毫不掩飾的對歐盟與中國企業「單獨談判」的行徑進行了點名批評!
陳鶯遷記者發言
近日,歐委會在與中方進行整體磋商的同時,背地裡卻試圖與部分中國企業進行「單獨談判」,企圖分化瓦解中國企業,以獲取更大的談判籌碼。
歐盟的這種「陰陽手段」一經披露,立刻便將中歐電動汽車貿易談判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也讓這場原本就暗流涌動的中歐博弈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那麼,歐盟做出這種「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行為,究竟想要達成何種目的?
歐盟妄圖分化中方?
信息來源:北青網 2024年10月28日 關於「商務部:『單獨談判』將干擾中歐電動汽車磋商整體進程」的報道
近年來在全球市場上,中國電動汽車可謂風頭正勁,靠著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在世界各地快速搶佔了市場,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然而,這股「中國力量」的崛起,卻觸動了歐洲傳統汽車工業的神經。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強勢崛起,歐盟祭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以「反補貼調查」為名,對中國電動汽車揮舞起了關稅大棒。
歐盟委員會認為,中國政府給電動汽車行業的補貼讓中國電動汽車在價格上佔了便宜,這對歐洲的汽車企業不公平,影響了他們的利益。
不過,大家都看得出來歐盟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就是想用貿易壁壘來阻止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洲市場,以此保護自己在全球汽車行業的地位。
除了公開的貿易制裁,歐盟還在背後玩起了「分而治之」的招數,他們明白很多中國公司,特別是剛進入國際市場的,往往缺乏經驗急於拓展業務。
於是歐盟便利用這一點,私底下偷偷聯繫一些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承諾給予他們更低的關稅、更大的市場份額等「特殊待遇」,以此來誘使這些企業「背叛」中國,與其單獨達成協議。
歐盟的這番操作,可謂用心險惡,他們試圖通過這種「各個擊破」的戰術,分化中國企業,瓦解中國企業的談判力量,最終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面對歐盟的招數,中國政府和企業並沒有袖手旁觀,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於28日發出了明確警告:
「如歐方在與中方磋商的同時,又與部分企業單獨進行價格承諾談判,將動搖彼此信任,干擾磋商整體進程,也將給價格承諾協議的後續執行和監管增加更多行政成本。」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還強烈譴責了歐方的「陰陽手段」,並強調中國機電商會是中歐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磋商的唯一合法代表。
從中國商務部的強硬態度中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堅定支持中國企業,絕不會在貿易霸凌面前退讓。
同時,中國政府也鼓勵中國企業攜手合作,一起面對困難,保護整個行業的利益,其實中國企業在面對歐盟的「分化」策略時,就已經展現出了高度的「團結意識」。
中國機電商會揭露出歐方私下找中國企業談話的舉動,提醒中國企業要提高警惕,別被歐盟的離間手段所迷惑。
中國企業的「團結應對」,無疑是對歐盟「分而治之」策略的有力回擊,這也充分表明,中國企業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是擁有了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和能力。
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而歐洲的汽車工業基礎和技術都很強,在電動汽車領域,中歐既是對手也是夥伴。
如果雙方能夠放下成見,加強合作,必將能夠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可以借鑒歐洲在汽車設計、製造、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提升自身電動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歐洲則可以利用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整的產業鏈,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份額。
然而,歐盟一些國家卻固守著「零和博弈」的思維,試圖通過打壓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來維護自身在汽車行業的傳統優勢。
這種做法不僅傷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對歐洲的發展也沒什麼好處。
畢竟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給歐洲汽車工業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如果歐盟繼續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只會加速歐洲汽車工業的衰落。
最關鍵的是,我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各種優惠政策層出不窮,比如購車補貼、免購置稅等。
隨著消費者對環保和節能的認可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電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也在齊心協力,推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總之,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會越來越快,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值得注意的是,中歐電動汽車貿易談判,是全球化背景下,中歐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一次重要博弈,也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考驗。
這場貿易摩擦讓我們意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互利合作才是最好的選擇,搞貿易保護主義,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載於北青網 2024年10月28日 關於「商務部:『單獨談判』將干擾中歐電動汽車磋商整體進程」的報道
2.原文登載於上游新聞 2024年10月25日 關於「對加征關稅說『不』,德國為何力挺中國電動汽車」的報道
3.原文登載於澎湃新聞 2024年10月26日 關於「中歐重申通過對話解決電車關稅分歧,專家:雙方仍有合作需求」的報道
4.原文登載於看看新聞 2024年10月28日 關於「商務部:歐盟與企業『單獨談判』干擾磋商進程」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