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技術領導力
麥肯錫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率僅為20%。也就是說,假如你所在的企業要進行數字化轉型,那麼對不起,你們大概有80%的概率會失敗。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失敗率呢?K哥作為一名IT諮詢顧問、前互聯網公司技術副總裁、某傳統上市公司技術高管,聊一聊我對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觀察與思考。
首先,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非常容易掉進5大陷阱。
1、企業數字化轉型的5大陷阱
一、把數字化轉型當成項目,而非戰略
什麼是戰略?戰略要解決的是,企業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問題。
什麼是項目?項目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投入一定的資源,並且達成某些目標的工作任務集合。
這兩者的差別是什麼?如果用畫畫來比喻的話,戰略更寫意,項目更寫實,戰略是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而項目是有著明確目標和邊界的,一個戰略通常需要許多個項目來分解和落地。
企業數字化轉型對每一家公司來說,都沒有經驗可以總結,都是看看行業怎麼做,摸著別人的石頭過河。所以,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戰略層面的,而不是具體項目層面的。那些試圖「先上幾個項目試試看」,分散數字化風險的做法,就是缺乏戰略定力的表現,必將導致數字化轉型的失敗。
二、缺乏對數字化的基本認知和底層邏輯
企業數字化轉型,並不是簡單地買一套軟體系統,企業就能長出數字化能力來。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對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再造,對企業經營和管理理念進行升級,對員工日常工作進行提質增效。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有一套方法論的,結合先進的企業IT治理理念,就能夠讓數字化轉型事半功倍,提升數字化轉型成功率。
三、不進行組織變革,缺乏數字化人才
企業數字化轉型,一定會涉及到組織的變革,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利益,這也是數字化轉型會受到來自企業內部阻力的原因。
許多企業的CIO/CTO大多是空降兵,高級打工仔,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驅動組織變革,他們通常只能選擇對這隻「燙手山芋」避而不見,導致了企業在「偽數字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四、沒有驅動業務創新,帶來價值增量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最終是要給企業帶去價值增量的。不論是顛覆式創新,還是漸進式創新,不論是眼下或是將來,不論是資本增值還是訂單的增長,總歸是要給企業帶來切切實實的收益。否則再漂亮的數字化戰略都只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對企業就沒有任何意義。
五、盲目崇拜諮詢公司
很多傳統企業盲目崇拜諮詢公司,認為只要引進諮詢服務就能夠藥到病除,以至於忽略了自身數字化人才的培養,以往優秀實踐和經驗的沉澱,就很容易導致諮詢公司的方法論水土不服,諮詢效果大打折扣,最終數字化轉型以失敗告終。
2、企業為什麼要做數字化轉型?
本質上,是為了對抗組織熵增。熵,是熱力學里衡量體系中混亂程度的一個單位。熵增,是一種自發的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大到一個組織,小到人體,都遵循熵增定律。
與熵增相對的概念就是熵減,熵減才是一個企業或組織走向繁榮的途徑。薛定諤說過:「生命以負熵為生」。
企業想要實現熵減,還要建立「耗散結構」組織。什麼是「耗散結構」?是一種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達到非孤立、非平衡、非線性的有序狀態。
舉例來講,城市就是一個「耗散結構」。它不斷靠外界供給材料 (各種消費資料和建築材料),並不斷把廢品排出到外界去,也就是通過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從外界取得能量和負熵 (把熵給予外界),才得以維持和發展,一旦與外界的交流斷絕了,便趨於停滯和死亡,最後變為無序的廢墟。
「耗散結構」理論是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里戈津提出的,後來被引入到企業管理領域當中,任正非就非常推崇「耗散結構」思想,並且在華為內部推行這一理念。
了解了「熵增」和「耗散結構」,就不難發現,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就是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為企業構建「耗散結構」組織,引進數字化治理思想,升級數字化人才,驅動商業模式創新,數字化賦能企業經營和管理,最終使得企業達到熵減的過程。
3、數字化轉型,轉什麼?
K哥對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進行了深度思考,抽象了數字化轉型的底層邏輯: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對物理世界進行編碼與解碼的過程。
一、轉型公式
整個數字化轉型過程,其實就幹了兩件事:編碼、解碼。
在物理世界當中,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對傳統企業管理模式進行梳理和建模,在數字世界建立一個全感知、全鏈接、全場景、全智能的數字系統,它是對物理世界的映射,這個過程就是編碼。
之所以要構建數字世界,是因為在數字世界裡對企業經營數據的挖掘分析、建模測試比傳統線下「數人頭」、「看流水」的方式,效率高了100倍以上,使得管理人員可以更準確、及時地發現企業經營當中的問題,做出更優決策。
有了對企業的洞察,再回到物理世界,去指導一線工作人員更好地打造產品,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這就是解碼的過程。然後又獲得新的反饋,再回到數字世界去完善和優化數字系統,這樣不斷循環迭代,幫助企業不斷調整戰略、提升經營和管理水平,打造企業核心能力。
二、轉型方法論:轉型三角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有一套方法論的。以下是知名廠商對數字化方法論的概述:
IBM認為,數字化就是整合數字和物理要素,進行整體戰略規劃,實現業務模式轉型。在轉型過程中注重客戶價值主張;注重運營模式轉型;轉型客戶價值主張和組織交付運作方式。
微軟認為,數字化轉型路徑和四大核心能力可以概括為:客戶交互、賦能員工、優化業務流程、產品與服務轉型。
阿里巴巴提倡,數字化「是一個從業務到數據、再讓數據回到業務的過程」。企業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
華為的數字化轉型「1234方法」,提出了:1個戰略:組織整體戰略,全局謀劃。2個保障:激發組織活力,創造轉型文化。3個原則:將核心原則貫穿到轉型全過程。4個行動:控制轉型的關鍵過程。
2)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法論:轉型三角
雖然各大公司對數字化轉型方法論的理解不同,但是都離不開三個大方面,我把它歸納總結成「轉型三角」:
第一,數字化戰略與業務。即企業整體數字化戰略,數字化驅動業務創新,業務與技術的融合,企業頂層架構設計,數字生態環境的建設。
第二,數字化組織和人才。包括對企業原有組織的升級,對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員工數字化思維的固話,企業文化刷新。
第三,數字化技術。即構建數字化底座,包括:移動、雲原生、低代碼、RPA、BI等技術的應用,敏捷交付各種應用系統。
4、數字化轉型,如何轉?
企業數字化轉型,究竟需要做哪些具體事情,又如何落地呢?下面總結了5個方面:
一、引進優秀的數字化領導者
一個好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必須由一位經驗豐富、具有前瞻性視野、善於推動變革的數字化領導者來全面負責,這位領導者幾乎決定了數字化轉型的成敗。這樣的數字化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除了自身職業素養過硬,還要跟企業的文化相匹配。
許多企業退而求其次的方案是,請諮詢公司制定數字化方案,企業一把手挂帥,再由內部成長起來的技術總監主導實施落地。這個方案的好處是,既有外部先進經驗的輸入,又有內部比較熟悉業務和系統的IT負責人操盤,老闆的挂帥提升了全公司的重視和配合度,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成功率就大大提升了。
二、培養員工數字化思維
數字化思維,是一種複雜性思維,包含多個不同學科的思維,具體可以拆解為6種思維:
數據思維。企業決策過程從原來的拍腦袋、憑經驗,轉向數據決策、商業洞察指導的科學決策方式,以提升整體決策的質量。
系統思維。數字化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視圖,從用戶反饋、經營分析、財務分析、企業成本、行業競爭對手數據,對企業進行全局視角的思考。
敏捷思維。借鑒互聯網公司敏捷迭代的思維,在不確定的時代,快速反應,不斷完善自身。
用戶思維。傳統企業從市場導向、營銷導向,轉變為以用戶導向、以產品導向的思維,讓客戶價值驅動企業發展。
產品思維。以產品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大規模定製為主要生產理念。
生態思維。構建良好企業生態環境,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共生。
三、組織變革、文化刷新
數字化驅動商業模式創新,勢必會對組織進行變革,以配合數字化戰略的落地,在企業整體利益面前,個人利益即使要做出暫時性的犧牲也必須配合,千萬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因小失大,同時也要做好員工安撫工作。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全面刷新,將數字化理念注入到企業的DNA當中,使企業實現自我進化。
四、企業架構設計先行
數字化轉型,要從企業頂層架構設計入手,梳理各業務板塊的戰略、關鍵業務流程、核心系統模塊等。
在釐清業務架構的基礎上,對應用架構進行梳理,界定各系統間的業務域劃分,方案很多,如:DDD等。進而對數據架構進行整體梳理,進行數據資產的統一定義、統一管理。最後是企業IT基礎架構規劃,包括雲架構、網路架構、存儲架構、安全規劃等等。
五、要有戰略定力
企業數字化戰略的落地,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會出現戰略動搖,這是對數字化轉型最致命的打擊。因此,任何的戰略執行,都必須具備強大的戰略定力。
什麼是戰略定力?舉例來說,當初劉強東「力排眾議,重倉物流」,把建設重資產的供應鏈作為戰略,造就了京東核心競爭力。馬雲每年10億投資雲計算,以雲計算作為阿里的戰略,奠定了阿里雲亞太第一的領先地位。這種超強的戰略定力,在企業轉型推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結束語
在不確定的時代下,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所有企業都逃不掉的無限戰爭。德魯克說過:「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拿著舊地圖,一定找不到新大陸。對於每一家公司來說,如何在動蕩的時代下突圍,成為懸在企業管理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數字化轉型,好比通往新時代的那艘巨輪的船票,是難而正確的事情。
開往新時代的巨輪已經拉響汽笛,留給企業管理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願每一位勇敢的變革者,都能夠帶領企業進化成為更適應時代的新物種,在這場數字化變革當中旗開得勝、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