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弘一法師:世人所爭不過人間一碗煙火 弘一法師曾說:「人有千面,心有千變,見人少說話,見事少摻和,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修好自己的心,立好自己的德,世人所爭不過人間一碗煙火,偏偏這碗人間煙火,燎盡世人千般惆悵,萬般滄桑。」這世間,太複雜。水不試,不知深淺,人不交,難懂人心。因為人心多變。 12月22日 1437
佛學 康華蘭教授解釋弘一法師的舍小家為大家 有學生問:老師 近者悅遠者來,像弘衣法師這種大德之人,他是怎麼來解釋這個的呢?他為了這種大愛,他把身邊所有的這個親人都置身於不顧,所以我一直沒有理解他的這種做法,是我們可以去學習嗎?康教授:你想學也學不了,一人成佛,九祖升天,你能學嗎? 12月22日 1270
佛學 【禪宗智慧】人生最大的清醒:悲時不言,喜時不諾,怒時不爭 《禮記》中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人這一生最大的清醒,莫過於:悲時不言,喜時不諾,怒時不爭。 12月22日 1432
佛學 山西:五台山,漢傳與藏傳兼具,青廟和黃廟並存 圖/文黛瓦粉牆五台山的標誌是大白塔。大白塔全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這種形制多見於藏蒙以及東南亞一帶,在漢傳寺廟中比較少見。五台山與普陀、峨眉和九華合稱四大佛教名山,但唯有它融合了漢傳與藏傳佛教。在五台山可見紅、青、黃僧衣,夾雜一起禮佛的有趣場面,原因就在於此。 12月22日 1043
佛學 唐朝時,徒弟先成了高僧,對師傅說了一句話,師傅聽了豁然開悟 唐朝的時候,有個高僧叫古靈禪師,少年的時候在福州出家,跟隨當地的高僧修行。後來,古靈禪師離開福州,去到了洪州的百丈山,拜在當世高僧百丈大師的門下。古靈禪師在百丈禪師門下一段時間後,修為確實是突飛猛進,終於悟道了。悟道之後的古靈禪師,決定回去福州。 12月22日 1540
佛學 在鎌倉和室町幕府時代,日本禪宗對武士道形成起到了什麼作用? 坐禪本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種形式,自古以來各個佛教宗派都採用,佛教徒通過斂心,專註一境,久之達到身輕心安,觀照明凈的狀態。 12月22日 1578
佛學 文殊菩薩的故事之金光照師常住三昧 唐朝的金光照,是澠池縣李氏的兒子,他到了十三歲的那年,在寶雲山靈粲法師座下披剃出了家。十九歲時,進入洪陽山,在迦葉和尚門下服侍,整整三年光陰,為了服侍和尚,睡覺時不曾安穩的睡在床位上,衣服也未曾松下離身,一直非常勤勉地做著和尚的侍者。 12月22日 1575
佛學 大勍法師懷凈土詩四首 大勍。字沖符,俗姓邊,浙江紹興諸暨人,童年出家於都城的大雄寺。等到年紀稍長,聽聞到雲棲蓮池大師廣度教化眾生的消息,因此渡江而前往禮拜親近,兩人相見後機緣契合,從此傾心專註於凈土法門。晚年,居住在大善禪堂,特別愛好《華嚴經》,每天讀誦一函經。 12月22日 1323
佛學 佛教護法龍眾八大龍王 人有領袖,龍自然也有領袖,龍的領袖便是龍王。凡是龍王,都具有強大的威力,所以能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因行善業的緣故,八大龍王不受熱沙裹體等苦報,並能以善心護持世間,依人間季節、時序興雲降雨,使世間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因此受到人們的供奉。 12月22日 1810
佛學 2005年,探訪15歲的十一世班禪:他的一天24小時如何度過? 2009年,世界佛教論壇上,19歲的十一世班禪用英語發表了一段演講。有人說十一世班禪的優秀源自天資聰慧,但假若我們了解過他的成長曆程,以及他在此前每一天的學習與生活,就會發現,天資聰慧僅僅是他的一個側面。 12月21日 1451
佛學 叔本華:關於幸福的三個真相,你知道,卻從未認清 看過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或許你會發現,跟東方的佛教宿命論多少有些接近,佛教的因果輪迴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總是摻雜著很多沉重的話題,關於命運,關於那些看不見卻掌控人生幸福的「真相」。 12月21日 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