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2022年03月20日14:56:15 佛學 1333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繁峙南峪口村壽寧寺

華嚴宗自唐代開創以來,幾經興衰,其中元代是華嚴宗興盛的重要時期。元代華嚴宗僧徒主要祖述唐代清涼國師澄觀、 宗密的思想,以宣唱經典為主。 這一時期的華嚴宗傳承尤以五台山、 元大都和江南三地為多。 五台山北麓繁峙有幾所寺院內都有僧人弘揚華嚴宗, 如壽寧寺、靈岩寺、興壽院等。 限於篇幅, 本文僅在《五台山佛教·繁峙篇》的基礎上對元代以繁峙大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法脈傳承作一考證。

一、 南峪口村大壽寧寺

南峪口村隸屬於繁峙東山鄉管轄,位於東山底村南一公里處的南山腳下,海拔高度1231米。鼎盛時期有2000多人,現在李姓是大戶。該村原名柏峪村,因山上多柏樹,且座落在柏谷南面溝口處,故名南峪口。柏谷即南峪口至東台頂山腳的山谷,長約20餘公里。中間經憨山有北宋寶興軍遺址、北宋懸空寺遺址。村西有壽寧寺,及其下院真容寺。

千年古剎大壽寧寺,取「天壽萬寧」之意。距東台望海峰僅有30公里,這裡是五台山的北大門,是我國北方信眾進入五台山朝聖的主要通道。公元1072年農曆11月26日,日本僧人成尋師徒八人參拜五台山,就是在此處望見東台頂,激動得掉下眼淚。他在《參天台山五台山記》中記載:「入軍初門,始見東台頂,感淚先落。過數里,入軍門,三重城門如州城,軍東有興國寺下院」。

大壽寧寺建造時間為北齊年間(550~577)。據現存於大壽寧寺下院,河北靈壽縣幽居寺北齊《趙郡王高睿修寺碑》,立於天寶八年(557年)二月二十五日。據文獻綜述,北齊定州刺史趙郡王高叡受北齊諸帝多寵信佛教的影響,以其特有的皇室身份,「歷選太行勝概,得朱山之陽」在此憎築靈塔,擴建祁林寺(後更名為幽居寺),並將其發展成為五台山大壽寧寺之下院。由此推斷,南峪口大壽寧寺至少應在北齊557年就已經創立了。

據大壽寧寺內碑文記載,歷經唐、金、元、明歷代重修,民國年間失火燒毀部分殿堂,1972 年經縣批准將過殿(為縣內最大建築,傳為唐建)拆除,其木材用於興建砂河水泥廠,現存民國年間重建正殿及左右耳房。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寺內有金代《悟公功德之幢》一枚,元朝碑記二方,明代碑記一方,均收錄在《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一書。

《悟公功德之幢》雖刻年代不詳,但從內容上可以看出為金代遺物,現立於寺內正殿前。幢呈八梭狀,兩面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另兩面刻悟公和尚的生平事迹。

據刻文介紹,悟公是壽寧寺的典座並監寺,地位僅次於方丈。

悟公,籍貫代州雁門縣口水鄉西隆鎮人,離繁峙很近。父楊德,母賈氏。「於天會十五年(1137年)四月初六日送在五台山壽寧寺出家,禮口公戒師菩薩和尚為師,訓定法名實悟」,從文中敘述可知,悟公任典座監寺二十餘年, 維修因戰亂破壞的寺院,創建正廳一座七間,西廳若干座,共計殿宇僧舍一百餘間。可見金代時期壽寧寺已初具規模,僧眾較多。

公元1217年蒙古軍佔領繁峙,從此屬元。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繁峙縣東山底鄉行政圖

二、元初大壽寧寺第一任主持正順(世人稱為華嚴菩薩)

《華嚴道行之碑》,是本寺元初華嚴菩薩正順之墓碑。據本寺《宗主行業之記》碑記載,釋正掌二十二歲時來本寺從華嚴菩薩學習華嚴。因碑文磨滅,正順生平事迹不詳。據《清涼山志》有元代壽寧寺華嚴菩薩傳,可能是指同一人。可對華嚴菩薩正順一生行持大致了解。另外,河北靈壽縣幽居寺《大元歷代聖主恩德撫護之碑》碑文中「五台山裡有的大壽寧寺里主持的華嚴順吉祥」的記載,說明正順為元初壽寧寺第一代主持。也說明正順圓寂的下至時間為1302年以後。

元代華嚴菩薩,即正順法師,是蔚州高氏之子。他生下來就天資聰穎,頗具靈心悟性,志願要脫離污濁紅塵,入山修道。遂禮五台山壽明法師座下披剃。師頂戴《華嚴經》,不論行住,都不敢有違華嚴之旨。因此世人尊稱他「華嚴菩薩」。正順精勤修行讀誦一千部《八十華嚴》。後來,在南峪口村壽寧寺南坡建了一座巨大的樓閣,樓閣下建水池,水池有一朵碩大無比的蓮花,而蓮花上供養著毗盧遮那佛的法像。他每每對著佛像入觀,總要滿五七之日才從觀中出來。

元成宗聞師盛名,三次詔請正順大師入京,師三度謝絕。元成宗沒辦法,又決定授與他五路總攝之職,但他還是堅辭不受,元成宗最後只好作罷。

正順弘化將畢,臨入寂時,應徒眾再次乞求,示偈「歷劫本來無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不顧。」沒多久就安然離世。示寂之日在他書寫過的幾桌上顯現出龍瑞,還現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內。示寂後經三天,化火自焚其體。門下弟子撿拾到無數舍利,並建塔供藏。

《華嚴道行之碑》現立於南峪口村大壽寧寺東二百米處的碑地(地名)。1958年將此碑鋪於水渠中。數年之後,碑旁住戶常發生意外之事,以為移動此碑對家中不利,故將此碑從水果中又重立於原地。重立時將碑前後倒置(原來應為面北背南,今為面南背北),而且碑頭又前後倒置。碑之正面被水沖刷成凹,已無文字,刻年不詳。

《華嚴道行之碑》碑頭高70厘米,寬75厘米,厚20厘、米,雕龍型,正面篆刻「華嚴道行之碑」6字,陰刻楷書「華嚴宗派之圖」。

碑陰右上角因風化剝落,已無字跡,約缺40餘字(十餘僧人名字)。刻文排列,從右至左,從上至下。第一、二列刻華嚴菩薩的智字輩弟子約25人, 第三、四、五列刻惠字輩徒孫46人,第六列刻道字輩重孫8人,最後刻在外地任職的徒弟、徒孫及維那姓名共35,徒眾合計114人之多。元朝臨濟宗,俱承唐朝清涼國師澄觀,華嚴菩薩正順在大壽寧寺弘法數年,法流繁衍,子孫眾多,此時徒眾在外地傳播華嚴學的寺院有:河北趙州、河南開封報恩寺、北京居賢坊柏林寺、千彿寺等,足見「華嚴菩薩」聲聞九重,道遍天下。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元代華嚴菩薩正順碑記

三、元初大壽寧寺第二任主持正聰,第三任主持正掌(賜號佛日圓融雄辯大師)

大壽寧寺第二任主持是東原正聰大和尚,講經律論,傳大乘戒,賜錦沙門,普濟廣惠弘教大師,其生平事迹不詳。正掌何時奉旨擔任本寺主持, 可以憑藉《宗主行之記》碑對其生平行歷作一了解。

釋正掌(1272~1349),俗姓郭,堅州柏谷里(今繁峙縣東山鄉南峪口村)人。據碑文載,正掌的父親名郭秀,母白氏,是讀書人家,篤信佛教。「師既生,屢患於病,年三歲,忽瘡疾而終,父母祈於三寶,願兒還蘇,舍令出家。祝已,尋活」。釋正掌10歲出家於五台山大壽寧寺,禮文通大師為師,開始學習經典,後來雲遊諸方,遍參善知識。22歲從本寺華嚴菩薩正順學習華嚴般若,「看轉華嚴般若顯密諸尊經咒,時無閑暇」。時不空過,十分認真。25歲(元大德丁酉,1297年)時便奉天元皇太后懿旨升任五台山僧錄司知事,「職名了當」,成為五台山佛教界最高僧官。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大壽寧寺與幽居寺相距300華里

元成宗大德元年到六年(1297~1302年),正掌與時任大壽寧寺主持正順奉旨共同處理大壽寧寺下院,河北正定府靈壽縣幽居寺園林庄產物業紛爭一事,並重修幽居寺。

據現有河北省靈壽縣幽居寺研究資料顯示,幽居寺原名祁林寺,創建於北齊,是大壽寧寺下院,兩寺相距150公里。齊滅後,寺亦荒廢。期間幽居寺歷經戰爭摧殘,曾一度與壽寧寺脫離關係,寺產或為當地豪強佔有,或為壽寧寺掌管祁林院莊田寺產的普寂和尚趁機佔有。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幽居寺僧趙福聚、王正定等人以普寂佔有寺產、寺院荒廢為名上疏具狀,併到五台山大壽寧寺歸宗認祖。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宣諭聖旨,天元皇太后宣諭懿旨,並派宣政院官敦謹持懿旨,往幽居寺宣讀,重新將幽居寺歸壽寧寺為下寺,並詳細規劃寺庄四至,羅列寺產內容,宣諭屬於壽寧寺下院的幽居寺,財產任何人不得仗勢侵佔。這些情況與本寺《宗主行之記》碑文中「至大德元年十一月初十日,奉太后懿旨,差宣政院官,謹敦馳驛至路,將祗林院幽居寺物業盡行分囗壽寧寺依舊為主,後特賜華嚴菩薩住持,了當守護山門」的記錄相符。

於是幽居寺僧眾在正順和正掌的帶領下,「重建慈氏正殿、龍王堂、馬王堂東西二廂等建築,增加僧舍五十餘間,度僧百餘眾」,大德六年(1302年)祗林院幽居寺主持正順吉祥又奉元成宗聖旨、天元皇太后懿旨卜魯罕皇后懿旨、乞喇思巴幹節兒帝師法旨,將祁林院幽居寺寺產歸屬之事都銘刻在碑銘之上,立石人即大壽寧寺住持華嚴僧正順。「牛兒大德五年(1301年)四月二十八日五台山寫來。虎兒大德六年(1302年)二月初八日主持華嚴僧立石」。

幽居寺《大元歷代聖旨恩惠撫護之碑》和《祁林院聖旨碑》,銘記了重修寺院過程,反映了元朝幾代帝後對幽居寺的重視,是研究元代五台山寺院管理、寺院經濟不可多得的物證資料。

從兩寺碑文互相印證看,這六年時間,正掌往返山西大壽寧寺和河北幽居寺兩地來回六百餘里,不辭勞苦,執事勤敬,居處謙恭,與當地僧俗四眾一道,使幽居寺幾年內恢復成為一個容納一百餘位僧人的正法華嚴道場。正掌於1349年圓寂後,由五台山大菩薩頂真容院住持靜惠普鑒通明光照大吉祥撰文《宗主行業之記》,立石人除本寺住持智舉,賜紅沙門、賜金沙門講主等多人外,還有下院幽居寺知事、副院、寺主三人,下院興壽院、下院壽寧寺知事院主。可見正掌德行高超,令當地僧眾欽佩。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河北靈壽縣幽居寺北齊塔

關於正掌在元代住持大壽寧寺的行歷, 《宗主行業之記》 又記載: 「十年中間,侍奉文殊清涼萬聖游禮,諸王妃後、朝庭使命官員,每歲上位夏月,台山各建大齋施僧俗四眾,恭勤未曾有怠,會者無不欣悅」。

大壽寧寺地處北京至五台山交通要道,正掌在重建好下院幽居寺以後的十年中間,主要是接待元朝王公貴族、后妃大臣,每年辦好台山千僧齋大會,施捨僧俗四眾,恭勤不怠,見了他的人沒有不心生歡喜的。於是奉旨從五台山僧錄司知事升任晉寧路知事僧職。

據《宗主行業之記》記載:正掌是在六十一歲時,擔任本寺住持,「至六旬,元統癸酉元年(1333年),保充本藍住持,遂施本里街北房地店舍一所,作寺恆產,復敬授皇太后懿旨,帝師法旨, 住持十餘年,寺豐益盛」。

正掌在擔任住持的前十年,主要是協助前任主持聰公和尚重修大殿、王子閣,華嚴殿、三門寮舍等事,華嚴殿繪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七處九會大型壁畫。「每於暇時,披覽五大部經,梁王寶懺各百餘部,誦金剛經一萬五千餘卷」。這些均非常人所能做到。又舍囊對大殿內菩薩天龍聖像進行彩畫,講經十餘期,建華嚴大會十晝夜,命寺內僧人每天學習經律論《大藏經》,由此看出正掌雖身居晉寧路(轄有一個府九個州六個縣)最高僧官要職,卻自持甚嚴,經、律、論兼通,對大壽寧寺置立田園庄產,積攢餘糧無不備至,對華嚴講主的培養傾盡心血,未雨綢繆。

到了1320年,元英宗皇帝車駕到了大壽寧寺,命令中書省右承相拜住、宣政院使八力吉思降捻王施錢中統鈔二萬五千緡(即串,每串為一千文)。正掌又於本村東已創建興壽院殿堂、僧舍、廚庫,塑畫聖像,糧食孳畜等,里外一應俱全,使興壽院成為華嚴宗道場。得到元代高僧膽八完卜(膽巴)上師的稱讚:既為釋子,竭力山門,上報佛恩,歸心祖道。積年已來,其功甚巨。於是奏請朝廷賜號為佛日圓融雄辯大師。

正掌擔任主持十餘年之後,推舉弟子中賢能者繼任,自己退居興壽院,每以課誦為業。圓寂於繁峙柏谷里興壽寺(今繁峙南峪口村東南姑姑寺,遺址尚存)。記載其生平的碑記《宗主行業之記》現立於南過殿舊址。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四、正掌大師之後的大壽寧寺傳承

從《宗主行業之記》記載可知, 正掌之後有弟子玩公和智舉先後接任主持,智舉為奉帝師法旨,講經律論、傳大乘戒、賜錦沙門普覺玄悟廣教大師。因文獻資料短缺,不在贅述。

據碑陰刻文介紹:本寺門資中有「智」字輩門徒19人,「惠」字輩法孫46人。「道」字輩重孫7人。

碑陰還記載了正掌大師徒弟在外地弘揚華嚴宗的寺院:山東石朱口文殊院、河北靈壽縣幽居寺、靈壽縣寨頭村觀音院、行唐縣庫市吉祥院、崞州(今原平市)下大林彌陀院、大同路(轄今陽高縣、天鎮縣等)東南黨劉庄村興壽院、靜安路(轄今包頭市、固陽縣等)高山兒五台文殊院、五台山大吉祥寺。通過正掌師徒的弘法,華嚴宗在北方地區,特別是以五台山繁峙大壽寧寺為中心傳播的範圍更大了許多。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宗主行業之記》兩側均有刻文比較罕見:左側是「南無大方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右側刻文:「南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反映的是當時寺院僧人日常學習的兩部經典。《華嚴經》雖出於印度,然尚未發揮本經玄旨,直至我國華嚴宗成立,才充分發揚其真諦奧義。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華嚴宗中的「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即:中位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主智門;普賢菩薩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主理門,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妙義。《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即《圓覺經》全稱,歷來因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美酣暢,對後世中國佛教文化影響極大。

綜上,大壽寧寺是元代華嚴宗的重鎮。 壽寧寺的華嚴法脈傳承始於唐代五台山清涼國師澄觀, 金天會年間, 沙門實悟禮本寺囗師戒菩薩和尚為師,其後二十餘年對戰亂破壞了的寺院進行了擴建重修。華嚴菩薩正順為入元之後的第一任住持,正聰、正掌、正玩、智舉為第二至第四任住持。《悟公功德之幢》、《華嚴道行之碑》、《宗主行業之記》 所載從金代至元末明初近三百年歷代大壽寧寺住持及傳播華嚴宗的法脈傳承說明, 以繁峙大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在五台山周邊地區一直不絕如縷、遙相呼應地傳播著。到了明朝年初年,華嚴宗亦衰,壽寧寺成為禪宗臨濟道場。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罕見碑兩側均有大小字刻文:南無大方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另一側刻文: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本文責編:賀先森

本文作者:清涼逸人,清涼書院院長,憨山文化研究會會長,世昌教育基金會會長。

清涼書院介紹:

「東震旦國清涼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涼山志》

清涼書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學生書店(現有3家分店),成立於2002年1月8日,致力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20年。分為前十年,主要是個人在實驗小學南關小學、縣職工幼兒園等四所學校推廣經典誦讀工程,接續中國文化斷層。後十年,開啟書店團隊自我覺醒之路,在山西省內開展多場民營書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訓課程。

2019年9月1日清涼書院掛牌成立,致力於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構建精神家園,續接千年文脈。書院每年舉辦傳統節日文化、智慧家長大講堂、正心音樂茶課等公益活動二百餘期。

2022年1月11日註冊山西清涼普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清涼普扇文化傳播,以文化為根基,商業為載體,深耕大聖五台山「繁宇叢峙、智慧圓融」地域文旅特色,讓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談天論地,文商共襄,手握清涼扇,慈風普雨滿人間!

以智悲雙運之發心

行廣大無礙之事業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壽寧寺為核心的華嚴宗傳承 - 天天要聞

現存南峪口村壽寧寺正殿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著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