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於healthline,university of delaware,the jerusalem post。
關於發旋
不知道關於發旋的傳說擁有多久的歷史,我感覺應該從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畢竟這樣的特徵跟隨著人類從古代走到了今天,喜歡給一切找到現象找到理由的人類肯定是會努力的,即使他們找到的理由其實並不靠譜。
我國的民間傳說非常喜歡根據孩子頭頂上的發旋數量來預測性格、職業道路和命運等。民間關於這些的俗語非常多,基本上都是根據頭上發旋數量編的順口溜,比如:「一旋精,二旋楞,三旋打架不要命,四旋敢和火車碰,五旋跳井第一名」。這些順口溜在不同地區各不相同,比如我們閩南地區的版本中說的是「一旋好,二旋擰」。
似乎亞洲地區關於發旋的民俗傳說都大差不差,那麼其他地區呢?不可能只有亞洲人這麼「封建」吧?
公元前1世紀的古代阿拉伯的貝都因部落的居民甚至還會關注馬匹身上的發旋,用馬匹的發旋來挑選馬。是的,馬也是有發旋的,實際上多毛的動物身上很可能都有發旋,我們人類就頭髮毛比較旺盛,所以長頭頂,而馬全身都是毛,因此發旋可能長在它們的身體和頭部。
貝都因部落的居民認為腰部有發旋的馬容易暴飲暴食;胸部有發旋的馬有較大的心臟和肺臟,耐力更強;胸部有發旋的馬則更能繁殖。
歐洲人琳達:泰林頓瓊斯(linda tellington-jones)在上世紀曾提出了一種理論,她將人頭髮的發旋跟性格特徵聯繫起來。然而,她沒有提供任何統計證據,而這樣的理論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流傳多年了,當然包括歐洲,所以她的理論壓根無人在意。
1973年,發育生物學雜誌上發布了一項研究,美國的兒科醫生也在研究兒童發旋,他們認為頭皮上的發旋與大腦發育同時形成。早期的大腦擴張決定了發旋的位置和方向,他們試圖將早期大腦的各種疾病與頭皮毛髮異常聯繫起來。但只是假說,並沒有實際上研究成果,不過倒是提供了一個方向。
基因謎題
發旋是啥樣的?非常明顯,你可以看到一團圍繞可見中心點呈圓形生長的毛髮,它們的生長方向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數量也並非只有一個,數量可能達到5個甚至更多。
作為一種容易觀察到的人類特徵,很多研究者都證實大多數人的頭皮發旋都是順時針方向的,被認為是正常頭皮模式的發旋可能是單旋或雙旋,而三旋及以上的情況則較少見。
數千年來,無數的研究者對發旋充滿了好奇,他們很想將其研究個透徹,但至今依然有很多疑問。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思嘉博士也好奇發旋,他在神經發育異常的患者身上觀察到了非典型的發旋模式,因此他想了解發旋模式的遺傳基礎,由此深入研究得到了成果。
他的研究被發布在《皮膚病學研究雜誌》上,題為「gwas 識別與人類頭皮毛旋方向相關的基因位點」,揭示了決定毛旋方向的基因。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項關於人類毛旋的基因圖譜研究,王博士及其團隊發現發旋的數量和方向都具有遺傳基礎,而且可能受到四種不同基因變體的影響。
此前研究的假說只是粗略的認為發旋的數量和順序跟毛囊中毛髮的生長方向有關,或者是跟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和頭骨形狀有重要關係。根據胎兒在子宮裡的角度,胎兒所在半球,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後,發旋就各有不同。
不能說這些假說是錯誤的,但都比較沒有確鑿的證據,但王博士這次的研究就比較明確了。他們調查了2149個中國人後發現,頭髮旋度方向受多個基因累積效應的影響,這說明了什麼?發旋存在多基因遺傳!
研究中確定了4個影響發旋的相關基因變異,文章中的代號分別是7p21.3、5q33.2、7q33 和 14q32.13。這些基因的變異能夠影響毛囊的細胞極性,因此來影響發旋的方向和數量。另外,顱神經管閉合和正常的生長過程也可能發揮作用。
雖然得到了一些有效數據和結論,但王博士表示還沒有確定發旋跟人類的行為、認知或神經表現型之間存在顯著的遺傳關聯。說白了就是,發旋是否真的影響性格,這方面實際上還是沒有證據的。
真的影響性格?
綜合此前各國的研究數據可知,順時針方向的發旋出現頻率在日本是51%(klar 2009),在英國本科生中是65%(annett 1985)、奈及利亞人的69%(ucheya 和 igweh 2005)、在德國男學生中是74%(bernstein 1925)、在美國學生中是81%(lauterbach 和 knight 1927)。有些人的發旋數量沒有區分,其中不乏有有兩圈或兩圈以上的人。
這些數據其實不太具有參考性,不同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也都還是「不能確定」,但起碼說明了人類對發旋真的很好奇。
但並不能直接肯定發旋跟孩子的性格毫無關係。
王博士證明了發旋跟多基因遺傳有關,而人類性格的形成跟基因是有關係的。基因對性格的影響的比重約佔40%,尤其是在衝動性、同理心等特質上的性格,比如第11號染色體上的drd4基因與冒險傾向相關。
因此現在我們可知的情況是:目前為止,尚不清楚慣性格和發旋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但多基因遺傳確實影響發旋,基因對性格存在影響,但不確定導致性格變化的基因跟發旋產生是否有關係。
就是這樣一種擰巴不確定的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提出過「貼標籤效應」這個理論,意思是當一個人被以明確的概念貼上標籤後,只要說得夠多,這個人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去接近。
所謂的「一旋好,二旋擰」的民間俗語其實能跟這個理論掛鉤。當身邊的大人總對小孩說他「脾氣不好是因為有兩個發旋,有兩個發旋就是會脾氣不好」等信息後,小孩可能會將「脾氣不好」當成自己的性格,從而真的變得脾氣差。
性格的形成雖然受基因影響,但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後天的形成,因此孩子的性格很差,不能只怪基因,父母還得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以及孩子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