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視頻製作:於梅君
不靠鼠媽也能生崽?我國科學家讓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了現實:利用胚胎幹細胞工程技術,成功讓兩個鼠爸「生」下的鼠寶寶,創紀錄地活到成年,克服了哺乳動物單性生殖中前所未有的挑戰。
天生沒媽,「雙父小鼠」奇蹟長大
自然界中,哺乳動物的繁殖通常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但我國科學家卻打破這一傳統認知,通過技術手段,成功培育出「雙父」來源的小鼠,而且這個天生沒媽的小鼠,頑強地活到了成年。這一突破性成果,近日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發表,被評價為「克服了哺乳動物單性生殖中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實,同性生殖在動物中並不罕見,蜥蜴、蛙以及多種魚類,都有「孤雌生殖」現象:即雌性不與雄性交配,即可生下後代。但「孤雄生殖」極其罕見,以前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
「雙父小鼠」的誕生,標誌著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成功實現了雄性細胞向卵細胞的轉化,並將其用於生殖過程。這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利用胚胎幹細胞工程技術,通過精準修改關鍵「印記基因」,克服了哺乳動物單性生殖的長期障礙。其實驗過程,可簡單歸為以下幾步:
1、基因編輯: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刪除了雄性小鼠胚胎幹細胞中的特定基因(如sry基因),使其能夠發育成卵細胞。
這一過程,涉及刪除或修改與性別決定相關的基因,從而使雄性細胞具備轉化為卵細胞的潛力。
2、細胞轉化:幹細胞具有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能力。在「雙父小鼠」的實驗中,科學家將雄性小鼠的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再通過基因編輯將其轉化為卵細胞,並在實驗室中培養成熟。
3、體外受精:將轉化後的卵細胞與另一隻雄性小鼠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4.胚胎移植:將受精卵植入雌性小鼠的子宮中,最終成功誕生了雙父小鼠。
這一實驗,證明了雄性細胞也可以轉化為卵細胞,打破了傳統生殖生物學中的性別限制,推動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神秘的「印記基因」:是它關上單性繁殖的大門
按照正常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又是從擁有 23 條染色體的精子和擁有 23 條染色體的卵子結合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既少不了爸爸,也少不了媽媽。
但科學家想探究的問題是,為什麼兩個精子或兩個卵子,就不能結合成一個擁有完整染色體的細胞,並發育成完整個體呢?
從20世紀80年代起,科學家就踏上了哺乳動物單性生殖研究的征途。但最初的嘗試令人沮喪,儘管他們能夠培育出全母源胚胎,但一旦將其移植到母體子宮,就像被施了魔咒,無一例外地停止發育,最終胎死腹中。
20世紀90年代初,科學家在哺乳動物中,發現了一類特殊的基因——印記基因。
「普通基因可以平等地表達父母雙方的遺傳信息,而印記基因卻很任性,只從父本或母本一方表達,另一方則默默『隱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偉介紹,印記基因就像蓋章認證一樣,標明它們是來自父親還是來自母親。
這一獨特機制,讓哺乳動物的兩套基因組不再相同,後代的正常發育,離不開父母雙方完整的遺傳信息,也為哺乳動物無法進行孤雌生殖(在沒爸爸的情況下孕育新生命)給出了合理答案:印記基因憑藉獨特的表達方式,關上了單性繁殖的大門。
為揭開單性繁殖的神秘面紗,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攜帶20個印記區段基因編輯的孤雄(沒有媽媽的遺傳信息)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將其與精子共同注入去核卵細胞,成功轉化為可存活的胎兒和功能完整的胎盤。
研究人員認為,新研究有力表明,「印記基因」是阻礙哺乳動物單性繁殖的主要障礙。
「雙父小鼠」的挑戰:不育且短壽
「通過技術手段誕生的孤雄小鼠,與普通小鼠有顯著不同。它們體重增長迅速,當普通小鼠體重達到20克時,孤雄小鼠的體重已達到30克。孤雄小鼠還表現出更強的探索欲,在曠場實驗中頻繁進入中心區域,這與嚙齒類動物習慣沿邊緣活動的習性大相徑庭。」研究者介紹。
不過,培育出的「雙父」小鼠,還無法達到普通小鼠的發育水平。僅有11.8%的「雙父」小鼠胚胎能發育到出生,而存活到成年的小鼠全部不育,並且壽命僅為普通小鼠的約60%。這說明儘管技術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要達到理想的繁殖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優化。
根據國際倫理規範,這類技術不允許用於人類繁殖領域,僅限於基礎研究應用。
研究團隊表示,將繼續探索如何通過「印記基因」修飾,提高胚胎髮育潛能,並計劃將這類技術應用於猴子等更大型哺乳動物的單性繁殖,相關技術未來有望用於再生醫學領域。
「雙母」小鼠長大後,又生下寶寶
除了「雙父」小鼠,科學家早已培育出「雙母」 小鼠。
2004 年,日本研究人員首次通過扭轉印記信號的方法,培育出了擁有兩位母親的小鼠,不過他們的成功率並不高:400 多個胚胎只誕生了 10 只小鼠幼崽,最終只有一隻發育為成年鼠。
201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偉團隊創造了「進階版」的「雙母小鼠」, 他們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精準地調控了3個印記基因位點,然後將經過改造的細胞注射到另一隻雌性小鼠的卵細胞中,模擬受精過程。
以這種方式創造的 210 個胚胎中,29 只小鼠順利出生——佔比14%。雙母小鼠的存活率升高了,器官發育和代謝水平也與普通小鼠相當。這些幼崽能夠發育成熟並擁有自己的後代,這一成就,超過了之前日本學者創造出的雙母小鼠。
為疾病和生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對「雙母」或「雙父」小鼠,可能有人覺得,這要麼是科學家的獵奇實驗,要麼只是為了讓同性伴侶能夠擁有攜帶自己遺傳基因的孩子。
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止於此,它們看似顛覆了自然法則,其實揭露了生命更深層的秘密:進化給哺乳動物套上的「生殖枷鎖」,原來是一串可以破解的密碼。當科學家拿著基因剪刀解謎時,其實也是在為疾病和生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科學界認為,印記基因可能是哺乳動物進化出的一種保險機制,強制要求父母雙方的基因參與。父源基因普遍促進營養攝取,而母源基因則限制資源消耗,只有兩者平衡,胚胎才能在母體中正常發育,既能獲取足夠的營養,又不會因此榨乾母親的身體。
但是,這種機制並不是只有好處,一旦「印記基因」發生突變,就有可能引起發育疾病和癌症。比如,貝–維綜合征,就是因為父源基因igf2過度表達,導致器官過度生長,患者出現巨舌、內臟肥大等問題;天使綜合征則是因為母源基因ube3a缺失,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智力障礙、共濟失調,還會莫名其妙發笑。
不少癌症也與印記基因的異常密切相關,如結直腸癌患者中, 30%有igf2基因印記缺失,但這一比例在健康人群中只有10%。
現在,科學家通過調控印記基因,創造出雙母/雙父小鼠,就意味著他們可以直接觀察父源或母源基因缺失或表達過多的後果,從而探索新的基因治療方法。
不孕不育患者,也有可能通過細胞重編程和基因編輯,用體細胞來創造出功能性生殖細胞。
瀕危動物也能受益,有了雙母/雙父生子的技術,就有可能通過單一性別進行繁育,對於只剩下兩個雌性個體的北白犀等物種來說,這可能是將它們從滅絕邊緣拯救回來的希望。
知多一點
全球首例「雙父生育」男嬰誕生?
2025年2月23日,或許是人類生育史上值得記錄的時間。39歲的openai創始人山姆·奧特曼,在與同性伴侶奧利弗·穆赫林結婚一年後,可能迎來了人類歷史上首個「雙父生育」的早產男嬰。當天,奧特曼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目前,這個早產男嬰正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的保溫箱中,接受全天候醫療護理,以幫助尚未成熟的器官發育。儘管早產會給嬰兒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但奧特曼表示孩子目前一切安好。
雖然奧特曼並未披露孩子是如何出生的,但這個男嬰的身世,仍引發了人們的好奇與猜測。
據媒體與知情者透露,這個孩子很可能採用了奧特曼本人投資的一家生育科技公司的技術,用他與同性伴侶兩人的血細胞,「製造」了這名男嬰,人們甚至稱其為「人類首個agi(人工通用智能寶寶)」。
這個「神秘寶寶」不僅引爆全網,也讓一項很可能顛覆人類生育規則的技術浮出水面:通過將男性血細胞轉化為人類卵子,通過代孕,兩個男人也能生育攜帶雙方基因的後代。如果這一切屬實,山姆·奧特曼正是這項技術背後的關鍵推手。
2020年,奧特曼投資了一家名為conception的生育科技公司。這家公司正在研究一種「將血液細胞轉化為人類卵子的技術」,旨在讓兩個男人也能擁有孩子。不過,這一技術目前仍處在初期階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進一步驗證。
奧特曼的孩子,雖然還沒有被證實是「agi寶寶」,但他的x賬號評論區已演變成科技與倫理的辯論場。除了收到一眾矽谷大佬的祝福,他也正在遭到更多人的質疑和追問:這個嬰兒是否用了人造卵子技術?代孕是否存在倫理問題?體外配子生成技術(ivg)的出現,會否使人類出現第二種生育方式?這是否會創造出「怪胎」而不是健康嬰兒?這個孩子,會不會因基因選擇問題而無法健康成長?奧特曼暫未回應這些問題。
據《衛報》的一則報道認為,如果最終被證實這個技術的存在與可行,剛剛終止「多元性別化」的特朗普政府,是否會批准這一技術,也成為一個未知因素。
於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