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步匆匆,神色疲憊,開工一周,打工人們從「假期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還不太適應;頭暈、頭痛、胸悶,孩子一開學卻出現入睡困難、情緒低落等問題……小心!可能是因為「節後綜合征」。
什麼是「節後綜合征」?
長假後,出現失眠、疲乏無力、精力不集中、情緒不太好等現象,甚至有些人會感覺心慌胸悶,從而影響工作和生活,這就是「節後綜合征」。
哪些因素會導致「節後綜合征」?
專家提示,如果您出現下面幾種表現,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睡眠紊亂
假日期間,身體缺乏充足的休息,人體生物鐘被打亂,睡眠紊亂就會找上門。
手機沉溺
假期長時間刷手機,不僅會過度依賴手機,還會因長期低頭或久坐,引發頭疼、頸痛、腰背痛等不適。
疲勞焦慮
節後可能會出現抑鬱、煩悶等心理問題,還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緊張、疲乏無力等情況。
腸胃紊亂
假日里大吃大喝過後,有人可能會出現胃負擔重、消化不良,導致腹脹、腹痛、噁心、腹瀉等。
「節後綜合征」如何調整?
假期即將結束時,「終點效應」容易引發人們內心的遺憾。從醫學角度來講,「節後綜合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病症。如何調整才能元氣滿滿地投入節後的工作中?
調節睡眠生物鐘
專家表示,在假期後半段,要有意識地去限制睡眠,不要讓睡眠過長,避免出現「星期一綜合征」(即上班前夜睡不著,到工作那天就非常疲勞的狀態)。
節後上班不在狀態,應該怎麼辦?
專家介紹,假期後剛開始工作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心煩意亂,或覺得注意力不夠專註、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的狀態。此時,可以通過放鬆、正念冥想、聞香,還有其他的一些運動,來調整狀態。
如何幫孩子「收心」?這份指南請收好!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假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節後綜合征」的情況相對更明顯。兒童青少年「節後綜合征」的表現主要為頭暈、頭痛、胸悶、氣短、噁心、嘔吐等癥狀,還有一些兒童青少年出現入睡困難、情緒低落。專家表示,這些癥狀一般都找不到明確的器質性因素,個體差異較大,在這個群體當中,大部分孩子可能很快地去調整自我,但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可能會存在一些困難。「節後綜合征」比較嚴重的孩子往往伴隨電子產品使用過多的情況。幫助這部分孩子調整情緒,很重要的一步是幫助他們縮短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
專家介紹,在電子產品使用上,從心理角度的建議一般是替換策略,創造更有趣的時間,去佔用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而不是強有力的管控。同時,要幫助孩子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一刀切。在初期,家長可以尋找一些適合孩子觀看的紀錄片,陪伴他們一起觀看。經過三到五天的調整,大部分孩子都能消除「節後綜合征」的癥狀,適應規律生活。
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假日「心臟綜合征」
假日期間,飲食的不規律和作息的顛倒等問題,除了會容易患上「節後綜合征」,還有可能會加重心血管負擔。因此,假期休息還要警惕另一種綜合征——「心臟綜合征」。
專家提示,假日「心臟綜合征」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可能出現心慌、胸悶、憋氣,大部分人是由於疲勞和生活節奏改變引起的。此外,對於患有心臟疾病的人,要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加重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概率。
專家介紹,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或許能讓癥狀在短期內消失,如改善睡眠、清淡飲食,少飲酒不酗酒等。對於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哪怕是熬夜,都可能會使得疾病變得更加嚴重。假日期間,更應該合理安排作息,規律服藥。如果通過改善不良習慣,癥狀不能得到緩解,則要及時就醫。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北京日報、石家莊日報
(大眾新聞記者 黃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