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詞語,叫「信息壁壘」。
其本意是指,信息數據難共用、信息交換難共通、信息運用難共享、信息處理難協同的信息屏障和隔閡現象。
在互聯網時代,一方面我們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很難;一方面我們獲得一般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得到的信息,也是海量的。
不知不覺,你會發現一個很不好理解的事實:知道越多,人越焦慮。
因為我們知道的東西,和真實的需求,沒有辦法匹配。
真正有頭腦的人,都在拒絕「二手信息」,清除生活的焦慮。

01
二手信息,正在向你「輸送焦慮」。
我的一個朋友,其兒子高考完之後,就開始琢磨如何填志願。
朋友主要通過兩個渠道,獲取信息:手機軟體;親戚朋友現身說法。
打開手機,關於如何上一所好大學的方法,鋪天蓋地而來。是大數據捕捉到了朋友最近瀏覽的網頁,然後把相關的小視頻、分析文章,都進行了推送。
也有專門填志願的軟體,裡面有很多數據,什麼學校,去年什麼情況,今年有什麼變化。要不要衝一把,還是穩一穩,都進行了分析。
朋友打算給兒子報計算機之類的專業。
有人在網上說:「我就是學軟體的,知道什麼是35歲危機。」
有人說:「我計算機系列,考公上岸。」
還有人說:「我學計算機,但是在廣東某廠做銷售......改行了,學啥都無所謂。」
朋友很迷糊,同樣一個專業,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最後,把選擇的難題,傳遞到了朋友的身上,他是整夜睡不著。
朋友的幾個親戚,其兒女也在大學校園,有的已經大學畢業。按理說,血緣關係的人,不會欺騙自己吧。
可是親戚們的建議,五花八門。
這親戚說:「男孩子,學什麼計算機,機械更好。」
那個親戚說:「還是去學電力吧。」
有親戚反對:「電力啊,不一定進電網。你有關係嗎?」
關於去哪一座城市讀書,大家的建議,就更多了。幾個親戚因此吵起來了,面紅耳赤。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個人構念論」——環境事件本身雖不可改變,但人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對它進行解釋。人總是不斷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認識自己。
在你周圍的人,網路上的人,處於不同的狀態,他們也有不同的經歷,還持續在改變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的定論,是五花八門的。
你把周圍的人太當一回事,就會發現自己「毫無主見」。還被負面信息,嚇一跳,整日戰戰兢兢,夜裡就會驚醒。
有一條蜈蚣,很愉快地爬行。
一隻青蛙問:「蜈蚣先生,你那麼多腳,邁開第一步是左腳,還是右腳呢?」
蜈蚣看看左腳,看看右腳,忽然發現自己不知道如何走路了。
原來,接納外界的信息,並沒有讓自己解困,而是進入到了二手信息的睏乏之中,形成了取捨難、不敢信、不知如何做等一系列的焦慮。

02
堅持獲得一手信息,你才會活得踏實。
在信息時代,人人都自稱「專家」;無數人的網名是「某老師」。
大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深度困擾我們的生活,我們正在被信息壓垮。
作家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中說:「打敗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
宋代的陸遊,也有先見之明,提出一個解困的方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行動,體驗,切入自己想要的目標,驗證信息的真偽,你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作為70後的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長大後到處打工,經濟條件非常有限。
在離我工作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高爾夫球場。
開著豪車的人,常常去打球,非常優雅。他們還穿著上萬的球衣。
我想:「他們那麼有錢,打球的開銷,一定不少吧。」
也有同事,認為高爾夫就是富人的消遣,和窮人沒關係。
有一天,我鼓起勇氣,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走進了球場。
服務生問:「是按時計費,還是按球的個數計費。」
我頭腦里馬上冒出一個想法:「一個球,不會是好幾百吧。」接著,我說:「我按時......」
服務生笑著說:「一小時收費一百,不限定球數;一百元七十個球,不限定時間。」
後來我就知道,打扮樸素的人,也可以去高爾夫,比打撞球,貴那麼一點,但完全可以接受。
如果你不親自到高爾夫球場,那麼你一直在「他認為、他說、好像是」的概念之中。
獲得一手信息,真的很重要。會讓你釋然,也從此打消顧慮。
其一,放下手機,垃圾信息就沒有辦法干擾你了。
其二,行動起來,去想要去的領域,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其三,把握概率,把各種信息羅列起來,綜合分析,會發現概率有高低。太低概率的事情,不可信。
其四,堅持賽道,任何一個賽道,都有二八法則。你到了頂端,那麼你會充滿陽光。

03
沒有人可以完全擺脫焦慮,但是我們可以積極面對焦慮,去用行動告訴自己答案,不是反覆用手機,對旁人訴求。
能成就你的人,是「你」;能夠徹底打扮你的人,也是「你」;陪伴你最久的人,還是「你」。
人生有變數,但一定要對內求。
但凡你要做的,就努力去做;不想做了,連了解都顯得多餘。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