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香爐、轉幺幺、登鴨、耍流星……在靜海區台頭鎮大六分村,登桿聖會的會員們,正緊鑼密鼓地展開訓練,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增添別樣色彩。

大六分村登桿聖會會長楊文祥擦拭著傳承近300年的「龍桿」。

2024年元宵節,大六分村登桿聖會的表演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孩子們雙手滿是老繭。

春節前夕,大六分村的孩子們利用寒假練習登桿技藝。

單側牙咬繩索,吊起百餘斤的自身重量,這只是最基本的訓練。
登桿技藝由來已久,相傳興起於西漢時期的「獼猴緣桿」,指的是人們像獼猴一樣赤腳往杆子上爬,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活的一項活動,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傳到靜海,並成為盛極一時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而現在登桿所用到的「龍桿」自1743年起至今一直使用,原長8米多,共18節,象徵108節龍骨,桿信是一根長1.4米的鐵棍,與桿垂直,桿頂部有一個桿圈,面積約15平方厘米,演員就在桿信和桿圈上表演。在大六分村幾乎全村的男人都會表演,經過代代相傳,逐漸演變成一項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每到重要節慶,登桿表演便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登桿聖會出會的重要日子,村裡的小夥子們赤腳登上那根傳承近300年的「龍桿」,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以此期盼新年豐收,為新春佳節助興。而春節前夕,也是村裡老師傅們帶領年輕一代訓練的關鍵時刻,從最基礎的攀爬姿勢,到如何在桿上保持平衡,再到各種高難度動作要領,一一耐心指導。年輕人則全心投入,儘管天氣寒冷,但大家的熱情絲毫不減,一次次嘗試,一次次改進,眼神中滿是對這門古老技藝的敬畏與熱情。
在傳承過程中,登桿聖會也曾遭遇過「斷檔」,最初的108式登桿動作有些也已經失傳。面對這些困境,一代代的桿會人都不曾放棄。他們從老一輩會員口中復原動作、創新招式、以老帶新,就這樣把傳承下來的「龍桿」撐起來。正是靠著一代一代桿會人的堅守以及整個大六分村人的信念,已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登桿聖會傳統技藝才能傳承下來,讓每個新年過得更加有滋有味。
(記者 潘立峰 通訊員 王震 陳澤宇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