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93年的媽媽。
昨天看了孩子上體能課的視頻,他在班上是最高的一個男生,運動能力卻是最差的,在高台往下跳的過程中,他不敢跳,老師有點失去耐心吼他,然後露出失望的表情。
看完我內心一下就不淡定了,我怕孩子會產生自卑和害怕的心理。
焦慮油然而生。
用了一上午的時間調整心情,冷靜下來想,他沒有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從高處跳下來的能力,可他採用了他能力範圍以內的其他方式從高處下來了。
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都到達了目的地,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在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會比父母清楚自己要幹什麼,可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卻想讓孩子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去呈現。
這一刻,我知道我的焦慮是錯誤的,我也知道了我不應該在放學後因為他沒有跳下來這個行為而去責怪他。
我們生活中遇到好多這樣的媽媽,愛各種操心。
擔心學習不好以後怎麼辦,擔心小小的孩子身體不好怎麼辦,擔心跟同學相處不好怎麼辦,擔心沒有當時班幹部怎麼辦…………
當媽的都懂。
近兩年,生氣時或者大聲吼孩子都會感覺有股氣直衝天靈蓋,導致頭突突的疼。
身體原因治治著我不敢生氣,那就忍,忍著也難受啊,那就抓大放小,把眼睛從她身上挪到自己身上,我的身體好了,孩子也沒那麼沖,學習成績還提高了。
所以我有時候想,當媽媽的,每天那麼多的操心,意義在哪裡,能改變什麼嗎?
有一句話說的好: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
父母只能陪伴孩子走上一段的路程,而不能走完所有的路程,如果你一路都是扶著孩子在走路,那孩子自己學會走路的時間就會變得更長更慢。
你整天操心孩子的學習不好,整天焦慮,一到假日就帶著孩子去各種補習班。
到頭來孩子始終不知道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走入了一個我替媽媽讀書的奇怪邏輯裡面。
一但離開媽媽就什麼都不會了,或者說不願意去做了。
這就是典型的。
你越操心什麼,孩子就越容易失去什麼。
反觀那些早早放手的父母,孩子一放學回家就自己知道做作業,一到假日就知道安排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間可以玩,明白玩的度在哪裡。
那是因為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來安排跟操心。
所以,有些事媽媽懶一點挺好的,把握好度,從小就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事,寫作業也是,你早早的寫完時間就是你的。
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還會出現每天寫作業時候,跟家長的「鬥智斗勇」場面嗎?
想想看,我們小時候是怎麼過來的。
是不是特別煩惱父母沒完沒了的絮絮叨叨。講好多人生的大道理。
其實,人生本就沒有意義這一說。
一切的期望與價值,都不過是個人賦予的。你想自己的人生是豐富多彩的,就會去編織。如果你不想,你也不需要這麼做。
沒有誰規定一個人的人生不能寡淡且無聊的。
為人父母者要明白,你所認為的意義都只是你自己的,什麼生命的延續,什麼基因的自我複製,什麼人生後半場的延續,什麼晚年的幸福…….
這些都不是孩子的,也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希望的是自己探索出來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你願意放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