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其他武俠小說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在筆者看來,答案很簡單,其他小說中的那些大俠無非是在武林中懲奸除惡,而金庸筆下的大俠則多了幾分家國情懷,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就體現了他的格局,可以說是金庸把武俠小說抬到了原本不屬於它的高度。
金庸筆下最能體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的人無非兩位,其一是「北俠」郭靖,其二則是「北喬峰」蕭峰。

(蕭峰之死劇照)
然而金庸卻給了這兩位大俠悲劇結局,不過相對而言,郭靖鎮守襄陽的結局早就可以預料得到,而蕭峰則不同,他是在平息了宋遼大戰之後自戕身亡,他原本完全有理由得到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金庸為何要強行將他寫死?
一、英雄蕭峰
蕭峰這一生當真是凄苦,當年的雁門關慘案讓他失去了父母,自己只能被仇人撫養,當然,這一切他並不知情,他只覺得自己是個漢人,就應該與契丹人為敵。
所以他苦心習武,為丐幫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書中提到過這麼一句:「當年汪幫主試了他三大難題,命他為本幫立了七大功勞,這才以打狗棒相授。」
從這裡不難看出,汪劍通當年也並沒有完全信任蕭峰,他是給蕭峰設置了不少考驗,只是蕭峰都通過了,他也只能將幫主之位傳給蕭峰。
除此之外,由於金庸並沒有將蕭峰早年間的經歷寫出來,且不知他還做過多少英雄壯舉。
至少《射鵰英雄傳》中,身為武林後輩的黃蓉就提到過蕭峰的英雄事迹,說是:「想當年丐幫喬峰喬幫主在聚賢庄獨戰群雄,又以降龍二十八掌在少林寺前打得眾魔頭望風遠遁,雁門關前逼迫契丹皇帝折箭為盟,不敢南侵,真是何等英雄。她與洪七公、郭靖同在明霞島扎木筏之時,洪七公常跟她說些幫中舊事,以免她日後做了幫主,於幫中大事一無所知。那喬峰幫主的英雄事迹,便是那時候聽洪七公說的。」

(蕭峰、阿朱劇照)
可見蕭峰確實是做過不少好事。
甚至都不用說那些,就說他在宋遼大戰中生擒遼帝,力保宋遼兩國百姓平安的舉動,就足以讓他成為世人敬仰的大英雄。
可誰能想到,這樣一位英雄,最終卻是突兀的死去。
二、落寞結局
事實上蕭峰在故事進行到中期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求死之心。
他在小鏡湖因誤會打死阿朱的時候,就有自行了斷的念頭,只是被蕭遠山阻止了,畢竟那時候殺父之仇還沒報,再加上他也答應阿朱要照顧阿紫,他也確實沒法心安理得的赴死。

(蕭峰、阿紫劇照)
到了少室山大戰時,他終於知道自己苦苦追尋的「大惡人」居然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那一刻他的世界觀都差點要崩塌了,但他了解了真相之後,也接受了這一切,他還是沒理由赴死。
可到了書末的宋遼大戰爆發,這時他聯手兩位義弟生擒遼帝,逼迫遼帝退兵,這反倒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事兒是否有說服力?
書中是這麼寫的:「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曾與陛下義結金蘭,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既不忠,又不義,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舉起右手中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右臂回戳,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心口。」
這算是個事嗎?就因為他對遼帝做出以下犯上之舉,就要以死謝罪?
當真不至於,也缺乏說服力,畢竟遼帝此時是要掀起一場大戰的魔頭一般的存在,若不阻止他,且不知有多少無辜之人會因此喪命,蕭峰此舉是雖是冒犯了遼帝,卻是挽救了天下蒼生,他何錯之有?

(蕭峰、遼帝劇照)
如果說蕭峰應該因此而感到自責,那郭靖背叛成吉思汗是不是也應該自責?
當然不是,他們都是站在了「正義」的一方,阻止那些君王殘暴的征伐行為,他們自然是沒有錯的。
因此蕭峰此時選擇自戕,是缺乏說服力的,他不該這麼草率的死去。
既然金庸如此安排,也一定有他的道理,而你若結合蕭峰少年時期的事迹來看,或許就能理解金庸的決定了。
三、孩童時埋下的伏筆
少年時期的蕭峰就因一位女子而破了戒,那女子不是別人,正是他的養母,也就是喬三槐的妻子。
這裡指的破戒是「殺戒」,是的,少年時期的蕭峰就因為自己的母親而殺了一個無辜之人。
當年他母親得了病,蕭峰自然是心急如焚,帶著母親四處求醫,奈何他們身上的銀兩不夠,人家郎中看病也是需要消耗藥材的,那郎中自然不願意做賠本的買賣,蕭峰卻因此而遷怒那郎中。
說是:「那孩子經過一家鐵店門前,見攤子上放著把殺豬殺牛的尖刀……孩子悄悄起身,從窗子里爬了出去,連夜趕到鎮上,到了那大夫門外。那屋子前門後門都關得緊緊的,沒法進去。孩子身子小,便從狗洞里鑽進屋去,見一間房的窗紙上透出燈光,大夫還沒睡,正在煎藥。孩子推開了房門…………孩子一聲不出,走近身去,拔出尖刀,一刀便戳了過去。他身子矮,這一刀戳在大夫的肚子上。那大夫只哼了幾哼,便倒下了。」

(喬三槐夫婦劇照)
此時的蕭峰還只是個七歲的孩子,居然就已經如此狠心。
那醫生真的該死嗎?你可以說他沒有醫德,但罪不至死吧?蕭峰把他殺了,那原本還需要他來醫治的其他病人豈不是也遭了殃?
顯然,蕭峰此舉是過於衝動了。
而一個人犯了錯,就應該要為自己的過錯買單,即便蕭峰是主角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金庸才會在故事的結尾清算蕭峰的過錯,賜他一死,也算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