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社會是變化莫測的,很多人在社會上混,是浮躁的,遇到一點點事情,就心煩意亂,導致功虧一簣。可見,讓自己安靜下來,非常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安靜下來呢?
心理學家埃利斯對人的情緒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個「ABC理論」。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突發事件,導致人有情緒,若是第一時間能夠穩住心態,那就能夠從容去把握事情的走向,從而把事情處理好。
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在掌握「ABC理論」之後,就變得可控了。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之一。

01
靜下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劉備想要成為亂世英雄,可是他沒有任何資本,還靠賣草鞋為生。
有一天,他看到關羽和張飛,因為一塊肉,爭執不休,趕緊走上前,有效勸阻。這就促成了桃園三結義。
之後,劉備也投靠了幾個諸侯,小試牛刀,但終究是寄人籬下,難成大器。
求賢若渴的劉備,帶著張飛、關羽去了隆中,拜見諸葛亮。
兩次拜見,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拜見,諸葛亮在家,卻正在酣睡。
劉備在門口,安靜地等待。張飛、關羽反覆催促,劉備也不著急,仍舊保持畢恭畢敬的姿態。
劉備的做法,讓紫諸葛亮大為感動,從此獻出了《隆中對》,有了三分天下的決定。
中原的曹操,帶兵南下,要一舉平定南方。此時劉備在荊州一帶,成為了曹操第一要攻擊的人。
面對比自己強大很多倍的對手,劉備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然後不慌不忙地帶著群眾轉移,留下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形象,得到了民心。
佔據東方的東吳,也想滅掉劉備,就假惺惺地要把公主許配給劉備,讓劉備來提親成親。
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謀,來到東吳,促成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妙計。
再往後,劉備入駐蜀地,成立蜀漢。可惜的是,關羽被東吳暗算之後,劉備就氣急敗壞,帶著大軍,去找東吳人報仇,導致「火燒連營」的慘劇。
混亂的社會裡,冷不丁就被對手攻打,就被身邊的人算計,但是劉備能夠調整好心態,一步一步建立了蜀漢,可惜的是,他到底是浮躁了,憤怒之下,和東吳結仇,自己也老死在白帝城。
如果把一件事,分成「ABC」,我們可以這說——劉備走好了前兩步,卻敗在了第三步。
謀士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真正走得遠的人,是淡泊的,是安靜的;能發大財的人,也是悶聲的;能夠守住財富的,是隱藏的。
不管遇到什麼,冷靜下來,你就成功了一半。你就能止損,開始思考應對措施。

02
堅持冷靜,你就真正成功了。
劉備過世之後,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宰相,帶著蜀軍,多次攻打中原。
諸葛亮神機妙算,總能從容進退,可是他卻敗給了司馬懿。
司馬懿的子孫,最後一統天下,建立了晉朝。
若說司馬懿成功的秘訣,應該是把「ABC理論」發揮到了極致,也堅持了最久。
在策略上,司馬懿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有一次,諸葛亮擺下一座空城,司馬懿到城門口,卻沒有進入,因為他擔心有埋伏。悄無聲息地撤離,讓諸葛亮很是得意。
還有一次,司馬懿嚴防死守,就是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諸葛亮送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羞辱他「如女子」。司馬懿毫不猶豫地穿上女人的衣服,自我解嘲。
在曹魏政權里,司馬懿功高蓋主,被皇帝忌憚。
司馬懿就裝病,主動退出朝堂。
直到曹魏的當權者,日益衰落,司馬懿才發動政變,成為曹魏的所有政權。
司馬懿有句名言:「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和任何人交往,都是謙卑的,都是欣賞他人。這就讓自己很安靜,絲毫沒有做出頭鳥的意思。
有人如此評價司馬懿:「揮劍只用了一天,但磨劍卻用了二十年。」
都說,有志者事竟成。
成大事的人,都是冷靜的人,所有的事情,在他看來,都是一定要發生的,也是一定可以處理好的。
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一定要記住——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甜。
第一,置身事外,做一個旁觀者。
遇到突發的事情,馬上要想,如何避免事情進一步惡化,關鍵是不要惡化到自己身上來。
把自己當旁觀者,就能夠頭腦清醒了,不會糾纏不清。
第二,客觀分析,做一個判斷者。
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永遠是一團糟的,是片面的。唯有多角度分析,根據客觀事實分析,才能找到出路。千萬不要一根筋,認為自己最聰明。
第三,注重因果,做一個把握者。
凡事都有一個結果,不管好壞。事情的起因,已經有了,也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過程,把事情引到好的結果上去。

03
《延乎答問錄》中有一段話:「蓋心下熱鬧,如何看得道路出?須是靜,方看得出。所謂靜坐,只是打疊得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則心下愈明靜矣。」
沒有誰知道,明天或者意外,誰先來,但是可以知道,帶著腦子過日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丟掉自己的情緒,不要急於求成,不要病急亂投醫,你處事就成功了。
每個人都急著成功,而真正成功的人都靜觀其變,甚至坐享其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