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參照效應
指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效果優於其它編碼條件的現象。如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由美國心理學家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和Kuiper等人於1977年提出。
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範式主要有經典範式、自傳體提取範式和R/K範式。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存在多種理論解釋,最主要有:精細加工說、組織加工說及雙過程說。影響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因素主要有:參照他人的親密程度、回憶方式、個體差異、刺激材料的性質。

洛克和休謨認為記憶為我們的個人特徵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礎。詹姆斯(1890)進一步指出,我們的特徵取決於我們的記憶得成為我們自己的能力;James Mill (1982)更是概括出:自我現象和記憶現象僅僅是同一事實的兩個方面。
自我一直是較難操縱的問題,因為記憶與自我之間的微妙關係,使其兩者之間較難分離,這也成為自我研究精細之處和難點所在。直到Rogers(1977)發現自我參照效應,使其成為研究記憶、自我與文化的紐帶,而且對自我參照效應的行為實驗和腦認知成像的認知科學的研究,都為探討自我在大腦中如何定位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美國格言說「叫得響的輪子得到潤滑油」,而中國格言卻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家公司,為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要求員工上班前對著鏡子說100次「我真漂亮」,而在日本人開的超市,員工每天早晨都要相互握手並對對方說「你真漂亮」。這些差異反映了東西方對個人的基本看法的差異。東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其自我概念具有互倚性(interdependent)的特徵,強調保持自我與他人的相互依存關係,自我的圖式涵蓋了母親等較為親近的熟人;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其自我概念具有獨立性(independent)的特徵,強調維持自我的完整性和排他性。

案例1:
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魯·傑克遜,曾經於1837年出任美國總統。在他妻子死後,傑克遜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非常地擔憂,家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死於癱瘓性中風,傑克遜因此認定他必會死於同樣的癥狀,所以他一直在這種陰影下極度恐慌地生活著。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與一位年輕的小姐下棋。突然傑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地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邊。
「最後還是來了,」傑克遜乏力地說,「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癱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朋友問。
「因為,剛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傑克遜答道。
這時,和傑克遜下棋的那位姑娘說道:「可是,先生,你剛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為這種錯誤的恐慌只會出現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實際上它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過表現的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一種「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影響。所謂「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就是指我們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者事情時,最不可能忽視或者出現遺忘,總是先想到自己。

案例2:嘟嘟最近在學習設計,在圖書館偶然看到一本不錯的設計教程時,愛不釋手,花兩天時間就學完了,對其中的要點記憶猶新。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藝術家靈遁者書籍《探索生命》。
《探索生命》為靈遁者科普四部曲之一,其他三本為《變化》,《見微知著》,《重構世界》。為靈遁者必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