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記者 李頤娜
近日,肇慶3歲男童小言莫名哭鬧流鼻涕,醫生一查,家長驚呆了
罪魁禍首竟然是↓↓
網友供圖
小言連日來總是流鼻涕,並常常用小手戳著鼻子,爸爸陳先生見狀立即帶小言去了端州區婦幼保健院,結果從小言鼻腔內里取出了一顆約2cm的玩具零件,正是來自上圖這個玩具。
網友供圖
2歲的小姚常常留鼻血醫生清理血痂發現了一顆黃豆
今年7月,2歲的小姚因常常留鼻血,家長帶其來到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就醫,該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何植洲接診後,通過鼻腔鏡發現了小姚鼻腔內已出現血痂,經過清理血痂後,從小姚鼻孔內取出了一顆黃豆狀物體,小姚常常流鼻血的原因也因此找到了。正是這顆小豆在小姚鼻子里摩擦,損傷鼻粘膜而導致出血。
鼻腔鏡檢查異物
在鼻腔鏡下,可見小姚的鼻腔內出血並以形成血痂,醫生需清理血痂後發現小姚鼻腔深處有一顆小黃豆。
學齡前兒童最愛干這事,暑假期間這類病例有所增多
今年8月,3歲的小琪同樣因鼻腔異物來到市二醫院就醫,醫生從小琪的鼻腔內取出了一個藍色管狀異物。
圖為鼻腔鏡檢查發現幼童鼻腔內的藍色管狀異物。市二醫院供圖
記者從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了解到,在剛過去的7-8月暑假,因鼻腔異物來院就醫的兒童病例有所增多。
李頤娜 攝
這些東西家家都有,謹防孩子抓起來就往鼻子塞
據了解,異物吞入或異物誤塞,最常發生在6個月-3歲之間的幼童的身上,該年齡的兒童開始可以抓握物品,對微小(發光、閃亮)的東西好奇,就會嘗試塞到自己臉上有空洞洞地方,例如鼻子、嘴巴、耳朵等。
類似以上這些病例並不少見,從兒童鼻腔內取出的異物更是各種各樣。
何植洲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常見的鼻腔異物主要有三類,分別是玩具類,如子彈、玻璃球、紐扣、圓形電池、積木、膠圈、太空泥等;食物類,花生、瓜子與豆類等;日常用品類,如棉簽、紙巾等。其中電池類的異物屬於鹼性、具有腐蝕性,對人體的損傷性較大,必須要儘快取出。
兒童出現這些癥狀,家長要儘快排查,切勿盲目讓孩子做這個動作
兒童往鼻腔塞進異物後,會出現哪些癥狀,家長要如何處理?
何植洲副主任醫師講解道,當孩子出現挖鼻子、打噴嚏、鼻塞、鼻孔出血、流膿鼻涕、呼氣有臭味、單邊眼睛常流淚水,特別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前半小時內咳嗽增多等癥狀,家長要重視起來,詢問孩子是否有塞異物進鼻子內並考慮就醫。「一般往鼻腔塞進異物後5-7天,以上這些癥狀會加劇,家長可根據這些癥狀發現孩子可能有鼻腔異物,然後及時就醫。」何植洲說。
在日常生活中,當兒童發生鼻腔異物,很多家長會試圖從孩子鼻腔中要取出異物。何植洲建議廣大家長,在取異物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
何植洲說道,家長假如掏不出異物,切勿強行讓孩子打噴嚏或通過跳躍等方式讓異物脫離鼻腔,因為發生鼻腔異物的孩子多為低幼齡學齡前兒童,孩子還不懂得主動噴嚏,反而會用力吸氣,不但容易損傷鼻腔粘膜,還會把異物推向鼻腔更深處或進入氣管,從而引發窒息。所以一旦發現或懷疑孩子有鼻腔異物,建議到耳鼻喉專科就診,由專業的耳鼻喉科醫生取出。
除了鼻腔異物,腸胃異物也是兒童常見的病例
市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馮碩旦告訴記者,常見的胃腸異物有棗核、積木、電池粒、骨頭、骨碎、硬幣等。
圖為兒童誤吞硬幣的X光檢查。市二醫院供圖
兒童出現腸胃異物的主要癥狀有流口水、嘔吐、咳、哭鬧不安等,若異物移到胃部,則會引發腹痛,移到十二指腸,則會引發腸穿孔或出血。發生腸胃異物一般需要通過拍X光檢測,對於一些軟性、膠類的異物或需要通過CT檢測。
吞服異物後,可通過瀉藥自行排出嗎?
馮碩旦副主任醫師介紹道,「一般小於1.5cm的圓形、體積較小的鈍物有自然排出的可能性,但一旦發現誤吞誤食異物後,切勿自行服用瀉藥類以排出異物,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有專業醫生診斷並治療。」
無論是鼻腔異物還是胃腸異物,都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學齡前兒童,醫生建議,廣大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看護,常常教導孩子不能塞異物到鼻子、嘴巴、耳朵等,更不能隨意把東西放進口內吞食。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讓孩子避開圓形的小型物件、一些零件較多的玩具也適宜給孩子玩。一旦鼻腔、耳道出現異物,或孩子身體不適等,不要懷僥倖心理甚至用土方法處理,應及時就醫。
◆編輯 李頤娜 楊明珠
◆二審 王雯倩
◆三審 劉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