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老舍寫了一個叫祥子的男人。
祥子出生在農村,祖祖輩輩種地、養雞鴨過日子。
到他這一代,就不甘心農村生活了,於是到城裡去拉車,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輛屬於自己的人力車。
拼了三年,祥子有了自己的車。後來遇到兵荒馬亂的時代,車被逃兵擄走,換回三頭駱駝。
然後他再次發力,又去擁有自己的車。卻因為妻子難產,不得不賣掉車,處理後事。
最後,祥子年紀大了,只靠給人做雜活,混口飯吃。
看了祥子的一生,我們不禁感慨:「為什麼努力生活的人,還淪為了社會底層?」
其實,我們自己和祥子,不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嗎?甚至我們的一生,就是祥子的影子。
我們買車是不那麼難,也不是剛需。但是我們把追求車,變成了追求房子。
身邊也有一大批人,是從農村來城裡混的,一輩子就為了在城裡安一個家。
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有了房子之後,再去想一下,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為了一套房子,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01
作為農村人,在城裡買房,真的很不容易。
我,70後,出生在湘南的山溝里。
開門就是大山,祖上的老房子就在半山腰。
每到下雨天,雲霧繚繞山腰,慢慢蒸騰。在攝影師的眼裡,這是絕美的風景。但是在村裡人眼裡,這是一道枷鎖,困住了子孫的出路。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伯父的大兒子,招聘到縣裡的一個電站,成為了一名工人。
電站在縣城的一角,修建了樓房。伯父的大兒子,分得一套。
伯父逢人就誇,自己的兒子多爭氣,也能成為城裡人了。
我的父親,順口就教育子女:「以後也去城裡買房啊。」
上初中的時候,我的英語老師說:「城裡有火車,很長,一眼看不到頭;樓房很高,一抬頭就讓你的帽子都掉下來。」
不知不覺,進城就成為了我的夢想。當然,也是一批同齡人的夢想。
城裡的房子不便宜,我們也非常清楚。如何湊齊買房的錢,唯有使勁摳,恨不得從牙縫裡擠出幾個錢來。
作為農村出身的人,賺錢的方法是很有限的。
祖輩靠種地,伐木,養雞鴨等。把自家種養的東西,送到趕圩的地方去,賣給商販。為了一點點存款,祖輩穿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給大兒子穿了,留下來給小兒穿。一個月也就吃一頓肉,還盡量選擇最廉價的那一塊肉,比方說,豬頭肉。
70後呢?外出打工賺錢,在流水線上,熬夜加班。在兩千年左右,一個月也就三五百塊。到了發工資的日子,說什麼都要存一兩百,或者及時寄回老家,讓父母幫忙存起來。
兩代人,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然後湊了一筆錢,終於在城裡買房子了。
也許,湊齊的,只是首付。有了房子之後,還要湊裝修的錢。住進新房後,一家人繼續摳,把房貸還了,用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吧。

02
房子本身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看到家人和睦,子女在城裡讀書,就欣慰了。
記得我買房子的第一天,父親從老家趕來,說:「我幫你刷牆,你可以節省幾個工錢。」
後來,母親也常常進城,順便帶一些青菜,水果來販賣。賣完之後,到我家住一晚。母親很開心:「這城裡,也終於有了一個落腳的地方。」
我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走幾分鐘就到了學校。這比我去上學,就情況好多了。我當初在村小讀書,每天走三四里路,中午要帶飯去學校吃。
我的 孩子上了幼兒園。我在村裡,是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全村人都沒有上過,也沒幼兒園。
我的孩子去了舞蹈班,上了鋼琴課。孩子開心的樣子,連我都被感染了,自然地笑了。
有一段時間,老父親生病,就接到城裡的大醫院住了幾天。父親說:「這裡比鄉里的衛生院,好多了。」
父親聽說,耗費了幾千塊之後,就馬上要出院。這開銷,太大了,相當於他種地一年的收入。
不管怎麼樣,這買房之後,家庭的生活確實改變了不少,也算是提升了一個檔次吧。
所以回頭想一想,買房子有什麼意義?
其實,房子是有附加值的。你若是感受到了,買房的意義就有了。
第一,房子的位置在城裡,交通方便。家人就能夠帶來更多的商機,也知道更多的信息。我們從耕種生活,變成了做生意,打工,開車等。
第二,房子在哪裡,子女的學業就在哪裡。我們都希望,子女學業有成,並且不承受祖輩曾經讀書的苦難。
第三,在城裡,醫療、環境配套設施等,也讓漸漸變老的人,有一些依靠。尤其是忽然發病的時候,就醫環境,非常重要。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買房的過程中,一家人一起節省,一起湊錢,可以說是空前的團結,目標一致。老人們把在老家省吃儉用的錢,都掏出來了,認為這是子孫做大事,應該幫一把。年輕人也積極幹活,增加收入。

03
悲觀的人,這樣看:一輩子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然後有了一堆鋼筋水泥。
樂觀的人卻這樣看:我們擁有一個像樣的家,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們一直努力,不就是圖個家庭幸福嗎?至於房子大小,奢華程度,不是那麼重要。
當我們有了房子之後,還能夠自己保障退休,那就更好了。
在新時代,我們到底比祥子更加幸運,結局也更加完美。
什麼是最好的人生意義?也就是「如你所願」。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