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總結過:「孩子是否能學會管控情緒,是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哪怕是哭鬧,也要合理對待!」
而對於2歲多、3歲,不僅開始需要面臨離開家長,且心智未成熟,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哭鬧似乎已成了必經之路。
小區業主群里,一位寶媽向大家求教。因為她女兒丫丫剛去了2周幼兒園,如今不僅孩子自己不肯再去,幼兒園的班主任也建議帶她回家引導一段時間。「這不相當於勸退嗎?丫丫看起來活潑可愛,怎麼了嗎」,平日里在小區也碰到丫丫的其他業主都感到疑惑。
「哎,我女兒從去幼兒園第一天開始,從家裡就開始哭,更別提到幼兒園分別的時候,簡直就是嚎啕大哭」,丫丫媽媽無奈說到。而且,除了與媽媽分別的時候又哭又鬧,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外,在幼兒園裡也是完全不聽老師的安排,不肯吃飯也不肯睡覺。
剛開始丫丫媽還能好言相勸,連續3、4天都沒有效果後,便開始對女兒說一些威脅的話。如「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別的小朋友都不哭,你也不許哭」等,但效果也只是維持了1、2天,之後也就毫無效果了!再加上老師耐心勸導也沒有明顯效果,最終只能讓丫丫先回家調整一段時間。不過,只要家人試圖勸說她去幼兒園時,她一定又哭鬧起來。
大家聽了丫丫媽的「吐槽」,也實在想不通平日里看起來乖巧的小女孩,怎麼如此抗拒上幼兒園呢?直到一位擔任幼兒園園長的業主解釋了緣由,大家才知道孩子哭鬧原來與父母的引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孩子剛上幼兒園都會哭鬧?「元兇」不外乎這幾個
元兇一:對幼兒園不熟悉
兒童心理學指出,當孩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或者人時,會對一直陪伴的父母、家長產生依戀感,而這種感情將引起孩子內心感到不安、焦慮,進而產生痛苦、難過等負面情緒,這便是分離焦慮情緒,也是一種正常心理反應。
而孩子需要離開父母、家長,獨自到陌生的幼兒園,分離焦慮情緒自然便產生了。這也提醒了家長們要細心觀察,一旦發現孩子有類似的表現,一定要及時安撫、處理。
早在20世紀時,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已經指出,孩子對於陌生的環境會做出諸多聯想。如自己會待多久、期間會發生什麼事情等充滿未知的事情,進而內心缺乏安全感,恐懼感「爆棚」。
家長們可以事先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熟悉,同時也要教導他學會區分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現實。如此一來,孩子不僅不會對幼兒園感到陌生,也不會讓自己做出諸多讓自己產生恐懼心理的聯想。
元兇二: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幼兒園創始人福祿培爾曾說過:「幼兒園是孩子人生里的第一個集體,也是第一次體驗集體生活的場所。」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第一時間適應集體生活,畢竟幼兒園老師不可能只照顧一個孩子,這與家庭環境有著極大差別。
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家長除了要提前進行心理方面的教導,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保證可以在老師未能兼顧的時候,照顧好自己。
孩子的哭鬧並非無緣無故,尤其是剛剛去幼兒園,諸多負面情緒都是有不同的緣由。而瑪麗亞·蒙台梭利指出,教育是優秀人士的搖籃,沒有「壞孩子」,只要有正確、合理的教育,孩子就能克服各種問題。
孩子上幼兒園不可不鬧?因為父母做到了這些
1.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里建議家長「3歲要建立好依戀關係,6歲之前懂得遵守規矩,12歲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非觀」。不難看出,在孩子上幼兒園階段,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十分重要。
也就是說孩子在3歲前儘可能與父母待在一起,彼此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意,清楚明白自己是被愛著的。如此一來,哪怕上幼兒園需要短暫的分離,孩子也不會缺乏安全感、產生焦慮。
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睡覺,又或是給予擁抱、表達愛意等。同時,父母還要牢記,切不可隨意說出「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你這麼不聽話,我們都不喜歡你」等帶有威脅的語句,因為還不懂得辨別真假的孩子很可能會信以為真,質疑父母的愛與失去安全感。
2.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孩子之所以畏懼上幼兒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照顧不好自己。哪怕只是簡單的吃飯、上廁所等都因為時刻有父母、家長幫忙,失去了獨立自理能力,自然也缺乏自信與安全感。
易卜生曾說過:「最堅強的人莫過於最獨立的人。」
當孩子能自己吃飯,獨立上廁所,就算老師無暇顧及也能生活得很順利,那麼孩子又有何畏懼呢?所以,家長們在送孩子入讀幼兒園之前,一定要培養孩子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
3.引導孩子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
在家裡,父母、家長對孩子都是千般寵愛、萬般照顧。但到了幼兒園,老師不可能給予一對一的照顧,孩子也需要與其他小朋友相處。這時候,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產生負面情緒,能否進行自我調節與管控,不僅關乎孩子在幼兒園是否過得愉快,還會影響他的交際。
而根據兒童心理學可知,一般2至6歲是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時期。家長不僅要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與孩子約定好發泄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正確釋放情緒的方法。
同時,還要引導孩子掌握從各種情緒中「走出來」的方法。如做運動、聽音樂、一個人冷靜、與他人交流分享內心情緒等,找到合適自己的排解、調節方法。
當然,教育孩子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父母們尋找到合理、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的慢慢引導。
結語:
李玫瑾教授等育兒、心理專家等都普遍認為:「當發現孩子有了問題,或是教育他很吃力時,說明問題早已存在,且與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這也提醒了家長們,或許看到的只是孩子抗拒去幼兒園,哭鬧不止,殊不知平日里的教育方式有了問題,及時根據孩子的狀況調整教育方式是關鍵!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