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天氣逐漸轉涼,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會導致血壓波動,易發心血管疾病。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孫中華建議:秋季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應做到調整藥物治療和規律生活起居「兩手抓」。

「入秋後天氣轉涼,寒暖交替,導致人體血管收縮,血壓波動,心腦供血不足,容易引起冠心病、心梗、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發作。」孫中華提醒,秋季預防心血管疾病尤為重要。
氣候轉涼後飲食結構變化,造成血脂升高,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多發的原因。孫中華介紹,人們在夏季飲食清淡,喝水多,而入秋後動物類食物攝入增多,血脂升高,對心腦血管產生影響。心臟病患者則有可能表現為動脈硬化加重,伴隨血壓增高,動脈硬化斑塊不穩定,出現心絞痛等癥狀。
除此之外,天氣轉涼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病毒性感染,也有可能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產生影響。孫中華解釋:「人們感染後人體基礎代謝增高,心肺負擔加重,尤其對於心血管基礎疾病患者來說,易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秋季易發心血管疾病
1. 心梗
有七成的心梗是發作於天氣轉冷的換季時,現在正是初秋,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從而導致血管收縮變脆,血流變緩,使得血管壁外周壓力增大,誘發心梗。
2. 腦卒中
當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時,會加大血管張力,增加腦出血和腦梗死風險。而原來就患有三高的人群,本身的血脂比較黏稠,更加容易患上腦卒中。
3. 冠心病
冠心病並不是單純的心絞痛發作,還包括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秋季早晨氣溫低,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心肌耗氧量,加快心跳速度以及血液流通,激活凝血系統,從而增加心臟冠狀動脈血栓風險,重者危及生命。
4. 高血壓
秋季晝夜溫差大,當感覺到寒冷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收縮血管來維持基礎體溫,導致血壓升高。
5.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和多種因素有關,如房顫、冠心病以及高血壓等。秋季最容易受涼感冒,同樣會加重心力衰竭癥狀。
6. 心房纖顫
秋天早晚氣溫低,受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會突然收縮,改變交感神經興奮性,導致心律失常,引起心房纖顫,勢必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源性血栓,從而誘發腦栓塞。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上,孫中華建議從藥物治療和生活起居兩方面著手。「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可以對於藥物進行適當調整,必要時就醫聽取醫生建議。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重保暖,注意清淡飲食,心態平和,作息規律,適當運動。」
秋季心血管疾病預防
1. 藥物治療與預防
根據季節變化對藥物進行適當調整,堅持規律服藥。
2. 生活起居方面
飲食清淡,避免大魚大肉,血脂過高;
心態平和,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適當運動,可以採取簡單安全的散步;
注意保暖,及時增減衣物。
孫中華
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心臟內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對於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功能不全、各類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症的診斷治療工作有較深研究。擅長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診斷治療工作的術前評估、手術、術後隨訪等工作,包括: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永久起搏器植入,埋藏式除顫起搏器植入、先心病封堵術、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左心耳封堵等。
門診時間:周二、周四上午(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延安西路院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撰稿:趙 立、何郁檸(見習)
編輯:畢揚靜
責編:李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