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炒著吃會致癌?是你炒的方法不對!

炒西葫蘆最好切塊不切片

網上一直盛傳「西葫蘆炒著吃會致癌」,理由是,炒菜含有較高的致癌物丙烯醯胺,而其中炒西葫蘆產生的丙烯醯胺量僅次於炸薯條和薯片。那麼炒西葫蘆會不會致癌呢?

營養專家表示,所謂炒西葫蘆致癌,問題並不出在西葫蘆身上,而是在炒制上。

丙烯醯胺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確認為二級致癌物。美國癌症協會指出,只要經過120℃以上的高溫烹飪,就會產生微量的丙烯醯胺。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各種油炸、燒烤和烘焙食品當中,像炒菜、烤肉、炸薯條等,都有不同比例的丙烯醯胺存在。

然而,不能脫離劑量談危害。國際學術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物學》上的研究指出,每天攝入爆炒西葫蘆超過7.5千克才會有致癌風險。

炒西葫蘆不要大火爆炒,而要小火煸炒,注意控制鍋中的溫度。炒西葫蘆前盡量別切成薄片,因為越薄受熱越快,越容易釋放出丙烯醯胺,最好把西葫蘆切成大一點的塊狀。(楚超整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 || 楚超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