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安 马杨
来源:《历史评论》2025年第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战胜法西斯主义作出的历史贡献,常常忽视淡化,甚至加以否认和扭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法西斯贡献,主持历史公道、还原历史真实。
推动战争性质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仅仅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对战败国的惩罚性措施,埋下下一次大战爆发的伏笔。在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强烈刺激以及英法绥靖政策和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日本、德国、意大利发动侵略战争,最终导致全球性大战。这场由法西斯势力率先发起的战争体现为邪恶、黑暗、反动的战争性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法西斯主义的抗争,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跳出帝国主义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性质,使之呈现出正义的光辉。
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较早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本质,是反法西斯势力的政治启蒙者和思想觉醒者。1933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三次全会指出,法西斯是“金融资本中最反动、最沙文主义和最抱有帝国主义野心的金融资本的公开的恐怖专政”。1935年,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法西斯是肆无忌惮的沙文主义和侵略战争;法西斯是疯狂的反动和反革命;法西斯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最恶毒的敌人”。毛泽东同志指出,在这场战争中,“一切民族将无可避免地卷入进去,战争时间将拖得很长,人类将遭受很大的痛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对法西斯主义进行深刻批判和反思,并及时开展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为反法西斯战争注入人类追求正义的价值色彩。
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站在人类道德制高点上,成为抗击法西斯势力的神圣伦理坐标。在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朝着哪个方向前行,关乎人类文明的命运。法西斯主义发动世界战争,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则为人类文明进步而战,以伟大而壮烈的抗争,付出惨烈代价,并反思和批判战争逻辑,捍卫国际和平伦理,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理想追求,建立起通向正义、光明、进步的伦理坐标,塑造人类和平与民主的文化丰碑,使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拒绝丛林法则、反对杀戮仇视、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政治气象。
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动员,是抗击法西斯主义最伟大的正义和平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参与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可能会延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战争属性,战后世界格局极有可能延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动员广大和平进步力量,建立全世界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法西斯进行殊死抗争,付出巨大牺牲,彻底反思、批判和抗击法西斯主义,才赋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义、光明、进步的政治属性。
为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率先在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通过共产国际协调各国共产党力量,之后又联合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力量,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战力支撑。
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1935年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法西斯主义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主义斗争中的任务》报告,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全面阐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目标和方式,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欧亚各国共产党先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季米特洛夫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给予充分肯定:“我们赞成我们英勇的中国兄弟党的创议……来建立一个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的非常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世界范围内,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之一。
为赢得战争最终胜利,苏联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斯大林指出,我们为保护我们祖国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定会与欧美各族人民为他们的独立、为他们的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起来;这将是那些站在拥护自由立场上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之奴役和反对其奴役威胁的各族人民所结成的统一战线。在这一政治策略的推动下,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丰富了反法西斯的传播手段。面对法西斯建立的以“生存空间论”、“优等民族论”为代表的政治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各战争区域建立广播电台或者广播站,如保加利亚“赫里斯托·鲍特夫电台”、“自由南斯拉夫”和“德国人民广播电台”等,揭露法西斯战争的暴行和本质,介绍、推广反法西斯斗争经验,鼓舞信心,在舆论战和思想战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形成各具特色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政治文化。
三是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欧亚大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在苏联、法国、南斯拉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比利时、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抗击法西斯侵略,正如斯大林所言,共产党人是反对法西斯制度、争取各国人民自由的、可靠的、勇敢的、奋不顾身的战士。在西方战场,苏联不仅打赢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还解放了被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侵占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东方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领导军民开辟敌后战场,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猖獗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图为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一处阵地 资料图片
深刻改变世界历史走向
帝国主义是引发世界大战的根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帝国主义的天然对立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改变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性质、进程及结果,还深刻改变了战后国际格局。
一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开展。亨利·基辛格认为,“自哲学意义上来看,苏联与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冲突,属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整体对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对帝国主义的胜利。20世纪中叶,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建立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在欧亚各国预先播下无产阶级政党的种子,培养、锻炼和组织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家,之后社会主义运动就在这块大地上生根发芽。
二是极大地鼓励和支持受帝国主义压迫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共产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加之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德日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崩溃。以新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壮大,进一步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给予其他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以巨大鼓舞和帮助,促成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三是深刻改变战后世界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经济社会面临深刻危机,国际冲突不断加剧以及新的世界战争迅速到来,根本原因是世界缺乏强有力的进步力量制约帝国主义。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代表的进步力量,才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属性和后来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在战争中,美国就开始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体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并于战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冷战”策略,抢占土耳其、希腊等“中间地带”,实施杜鲁门主义,制定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军事集团等。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与之针锋相对。
正是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积极作为,才避免新的帝国主义势力横行全球。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形成的力量平衡,避免了人类再次陷入新的世界大战。与此同时,随着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及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开展,世界呈现更加强劲的民主与和平的发展潮流,为未来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奠定重要政治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