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2024年09月29日19:54:04 历史 1976

她是好莱坞顶流,名满美国却依旧是美国人眼中的下等人。

支援中国抗战,多次捐助物资,却被宋美龄拒之门外,指名道姓不要邀请。

一边是出生生活的美国,一边是血脉相连的祖国,她活的“里外不是人”。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然而,在去世60年后,她的面孔却被印在了美国25美分硬币上。

她就是黄柳霜,即使几十年后,依旧被人铭记的中国女明星……

好莱坞的华裔演员

2022年,“美国女性铸币项目”发布了2022年份的五枚硬币,其中一枚硬币上的女性名叫黄柳霜。

这是第一个出现在美国硬币上的亚洲女性,也是第一个中国女性。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硬币上的浮雕,黄柳霜那标志性的齐刘海直愣愣地竖着,大眼睛忽配上弯弯的柳叶眉,真是美极了,她的一只手往前伸着,显得下巴线条特别优雅。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说起来,在她那会儿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时候,她的手可是被大家夸为“好莱坞最美的手”!

时间来到2020年,美国有一部美剧《好莱坞》,这部剧虽然以好莱坞为名,讲述的却是好莱坞背后不为人知的阴暗。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剧里头的好莱坞电影人,一个个都因为各种事儿吃了很多苦头,黄柳霜也是其中一个。

虽然剧里给她整了个小金人,看着挺风光,可这根本没法儿把她生前的那些遗憾给填平。

但说真的,黄柳霜那可是好莱坞里头成就最大的华裔女演员,不光是美国,放眼全世界,她也是数一数二的成功华裔女星。

她演的电影,那时候在好莱坞火得不行,经常能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露脸,拿奖也是常有的事儿。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可惜啊,她的命不怎么好,才五十多岁,就突然心脏病走了,真是让人唏嘘。

二战后,她的事业受到了不小影响,逐渐淡出了影坛,直到去世前不久事业略有起色。

但还来不及重返影坛,就离开了世界,早年名震好莱坞的经典作品,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了好莱坞。

此后,她逐渐被人遗忘,直至今日,伴随着登上美国25美分的硬币,才逐渐被人想起。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阴影中的好莱坞

黄柳霜是第三代的移民家族,父亲在洛杉矶开了一家洗衣店,那是那个年代华裔最常见的营生。

9岁那年,她在电影院看了第一部电影,激发了对电影的热情,从此痴迷于此。

那时的美国洛杉矶好莱坞刚刚兴起,大街小巷都是大大小小的剧组,围观的人群里,常常有她的身影。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20世纪初的美国电影中,华人角色充满了歧视色彩,总是不重要的二流角色,或者是反派。

但对于这一切,最初的黄柳霜一无所知,只是单纯的对电影的神奇和明星的光芒万丈吸引,完全不知道背后的荆棘。

14岁的时候,被一位浸礼会牧师引荐,踏入了影坛,饰演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路人角色。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此后直到1922年,在《海逝》中饰演了莲花一角,一举成为美国当时最为出名的华人演员。

纽约时报呼吁应该给黄柳霜更多的机会,就连极为苛刻的英国影评人都直呼她有大师水准。

次年在《巴格达窃贼》中惊艳的表演一举压过了主角范朋克的风头,而这位范朋克当时在好莱坞的地位,无异于布拉德·皮特、小罗伯特·唐尼等人的巅峰时期。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然而,翻看她这段时间的履历就能发现,西方人对中国的恶意从未终止。

在她走红以后,美国电影媒体以《黄祸——中国人杀入演艺圈》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挑拨观众的情绪。

即便是她的演技在出色,也难以逾越好莱坞种族隔离的铜墙铁壁,依旧无法在电影中饰演主要角色,不能成为主打演员,甚至都不被允许在电影中与白人演员接吻。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这意味着,她只能充当一个配角,在电影中增添一点中国色彩。

无奈,黄柳霜只能前往相对比较宽松的欧洲,寻找新的机会。

幸运的是,欧洲却是相对比较温和,接纳了黄柳霜,在那里,她为自己的简历写满了主演和多项成就。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不过20出头的黄柳霜,已经成为了欧洲华人的代表,极大的改善了华人的形象,尤其是法国,更是对其不吝赞美。

然而在中国,同胞们却对她的态度难说多好。

东西方的夹缝

一方面,黄柳霜的成功让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上抬起来头,与有荣焉,《良友》等一些杂志上,更是以旅美明星黄柳霜来拉近关系。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中国人又觉得黄柳霜饰演的角色让中国蒙羞,甚至一位当时民国驻美领事直言,她每参演一次电影,就丢一次中国的脸。

直到1936年,米高梅将赛珍珠的普利策奖小说《大地》白上了荧幕,这是当时美国少有的正面描写中国的小说。

作为当时美国影坛中最为卓越的华人演员,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黄柳霜会出演主角。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然而米高梅却选择了将两名白人演员化妆成中国人模样,出演主角。

一怒之下,黄柳霜毅然离开了美国,决定回到中国旅行。

九个月里,黄柳霜可不含糊,她走遍了咱们中国的大江南北,跟那时候的大腕儿们,像顾维钧、梅兰芳、林语堂等人,都成了感情很深的好朋友!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第二年,抗战的烽火一烧起来,美国电影里头对中国的看法也开始慢慢变好了,黄柳霜就挑着正面的角色来演,给咱中国人长脸。

并且她心里头还惦记着国内的抗战,一边忙着拍电影支持抗战宣传,一边还悄悄给中国捐钱捐物。

听说,她还把自己压箱底的旗袍都拿出来拍卖了,就为了给中国买最缺的药材,这份心意,真是比啥都重!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但是,大力的援助,却没有受到因有的肯定。

1942年,宋美龄到美国进行宣传活动,期间访问了好莱坞,却明确要求不要邀请黄柳霜。

某种程度上,宋美龄的态度也是代表了中国一些精英阶层的看法,而这也成为了黄柳霜日后在美国声名恶化的重要原因。

直到黄柳霜过世几十年以后,她的名声才得以恢复,为中国抗战所做的贡献,才被铭记。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结语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黄柳霜虽然依旧少有人知,但对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却难以被人抹去。

在美国,洛杉矶的奥斯卡博物馆举办了黄柳霜主题影展,为她翻案,而在国内,不少网友自发的上传黄柳霜的电影剪辑,纪念黄柳霜的贡献。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澎湃新闻2022-11-26 《她曾是排华法案的牺牲品,如今登上25美分硬币》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美国看不起,中国人驱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后却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屋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屋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