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2025年07月07日01:30:08 历史 2664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

“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

此前两年,1937年7月7日夜,“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犹记得,卢沟桥头的猎猎战火,映照着侵华日寇的狞笑;而大好河山的次第沦丧,也激发出中华儿女抗争的力量。国难当头,生死以赴,全体中华儿女,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下不朽的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封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王孝慈写给弟弟的家书。家书中写道:“吾谦爱弟,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而在1937年11月,北平市民罗德俊将日军的暴行记录下来,封存在当年修缮的白塔寺内的白塔中:“(农历)六月二十九日(8月5日),日军占领北京,从此战事风云弥漫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

无数“民间记忆”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也从岁月深处传递出不屈的抗争精神。任岁月流逝,血水浸泡,却苦苦支撑,永不言败。这其实属于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这些精神气质的背后,是左权、吉鸿昌、佟麟阁、杨靖宇等慷慨赴死的将领,是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爱国军民。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共伤亡60余万人。仅东北抗联师以上干部就有100余人战死疆场,其中军以上干部达30余人。而在14年抗战中,全国军民伤亡更是高达3500多万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当人们站在狼牙山顶棋盘陀,伫立腾冲国殇墓园,徘徊在夏日的平型关,轻抚卢沟桥头的石狮……拼杀仿佛就在眼前,嘶吼似乎从未消散。正是因为有昔日的不屈抗争和牺牲,才会有今日中华大地的繁荣昌盛。

而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也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此之时,铭记“七七事变”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辈们,实现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梦想,这也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纪念。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地缘冲突多发,大国战略博弈加剧,“二战”以来奠定的国际秩序和普遍公认的国际规则遭到肆意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把自己的事办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维护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相对有利的和平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如何排除干扰和阻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也需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书写,离不开这个国家千千万万的国民。每年的7月7日,很多城市都会三鸣警报,当低沉、雄浑的警报响起,当民众肃立街头,历史历历在目。

是的,我们回望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以团结凝聚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以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 / 柯锐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天天要闻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礼制则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时候讲的“礼”,跟现在的“礼”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理解周“礼”为现在的“礼貌”,周朝贵族才讲“礼貌”,普通国人、野人、蛮夷戎狄是不讲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东
什么是胜利? - 天天要闻

什么是胜利?

战争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取得胜利。 人们总是期望看到胜利的场景:扛着红旗,将旗帜插到对方阵地上,欢呼雀跃,国与国开战,谁都希望胜利。 但是,近年来的三场战争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