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大家都知道是《孙子兵法》中战术欺诈的计谋。而“白衣渡江”可能熟悉的人并不是很多,但它却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经典战术,它是让士兵伪装成平民或商人,通过隐藏军事身份完成突袭或战略转移。
这一战术在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奇袭荆州的战役中最为典型,其核心是通过伪装降低敌方警惕性,为后续军事行动创造机会。
一、“白衣渡江”战役的经过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瓜分了荆州。而东吴一直想全面占有荆州,因为孙权曾把荆州借给刘备,但关羽拒绝归还。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围攻樊城,曹操为避其锋芒想迁都,同时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准备联合孙权对付关羽。孙权又因关羽拒绝联姻、擅取湘关存粮等事宜,就对其不满,于是答应曹操,派吕蒙去攻打关羽。
1.战前准备
吕蒙是东吴的著名的将领,他向孙权建议应趁机夺取荆州,并进行了精心策划。他先装病回到建业,推荐陆逊接替自己,让陆逊以谦卑之态麻痹关羽,使关羽放松对东吴的戒备并将荆州守军调至樊城前线。
此外,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士仁因被关羽责问而心怀不满,孙权趁机诱降二人。
2. 伪装突袭:
为夺取荆州,吕蒙率军奔至寻阳,他让精锐士卒藏于伪装的商船中,将士身穿平民衣服扮成商人,招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向江陵进发。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骗,关羽设在江边的哨所哨兵也全被俘虏,关羽对此毫不知情。吕蒙抵达南郡,士仁、麋芳投降。之后,吕蒙禁止士兵侵扰百姓,优待关羽军中将士亲属,致使关羽军中部属无心再战,纷纷投降。
所以,白衣渡江的主要指挥官是吕蒙。陆逊在此次战役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配合吕蒙实施计策,在关羽回军时,率军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协助吕蒙完成了对关羽的包围。
二、历史影响
白衣渡江是一次成功的奇袭战,它削弱了蜀汉对东吴的威胁,巩固了东吴在长江流域的战略地位,但也使孙刘联盟破裂。为后续夷陵之战埋下伏笔。
1.战略格局改变:关羽惊悉江陵失守,从樊城撤军,却被孙权切断入川退路,败走麦城,最终被俘斩首。吕蒙兵不血刃夺取荆州,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被彻底剿灭。东吴完全控制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实现“全据长江”战略,形成曹魏据北方、孙吴守江东、蜀汉退巴蜀的三国鼎立格局。
2.导致联盟破裂:此战役后,孙刘联盟彻底分崩离析,引发了刘备对东吴进行的夷陵之战。
3.后世争议与评价:白衣渡江在战术层面被后世赞为“奇谋典范”,但在道义层面上因背离盟约偷袭而遭后世非议。
三、寓意与启示
1.白衣渡江是“兵不厌诈”的典范:它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的核心思想,强调“示弱”“示虚”的战术欺骗手段。
2.战略与道义:东吴虽得荆州,却失去牵制曹魏的重要盟友刘备,为后续国家生存危机埋下隐患,缺乏政治决策中短期利益与长期信誉的平衡。
3.类似战例:白衣渡江战役在后世也有类似案例,比如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时就将军队伪装成商队;以及二战中诺曼底登陆前,盟军的虚假情报战,都可视为是这一战术策略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