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2025年07月02日16:30:19 历史 2194

6月28日,一场关于“龙腾大邑商”的学术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美术史家的敏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密码,揭开商代龙形象的神秘面纱。活动间隙,韩鼎教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从龙与饕餮共存的礼制密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见证,再到数字时代如何让古老龙魂“活”在当下,韩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

龙纹与饕餮纹:商代礼制中的“神权媒介”

记者: 在商代青铜器、玉器中,龙纹常与饕餮纹共存,这种组合是否暗含商代王权与神权的结合?龙形象在商代礼制中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韩鼎: 今天我们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看到这些以商代历史为主题的器物,会发现龙纹和饕餮纹的组合非常常见。但需要明确的是,龙与王权的结合其实是秦汉以后的现象。在商代,龙和饕餮的核心功能是沟通人神。商人的宇宙观将世界分为天、地、人三界,祖先神灵居于天上,而人间需要通过祭祀献祭。龙与饕餮正是连接三界的“通道”。

饕餮纹源自新石器时代的神面纹,逐渐演变为兽面与身体的结合;龙纹则融合了鹿角、蛇身、鸟爪等元素,成为现代龙形象的雏形。两者虽来源不同,但在商代晚期因装饰需求逐渐趋同——饕餮常居器物中心,龙则分列两侧,形成视觉上的主次关系。这种组合反映了商人对神灵的敬畏,而非王权直接操控神权的象征。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龙形象与中华文明特性:从“多元”到“一体”的见证

记者:您在讲座中提到龙形象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能否以商代龙纹为例,分析其如何通过形态演变反映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

韩鼎:龙形象本身的出现、发展、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红山玉龙,到凌家滩、崧泽、良渚、石家河的玉龙,再到陶寺龙纹盘、二里头绿松石龙、商代的各种龙形象,直至如今的龙纹与“龙”字,发展演变一脉相承,龙形象的传承已超过五千年,是“连续性”的实证。但从最初红山玉龙兽首加几何身躯的构型模式,到商代龙纹的鹿角、蛇身、鸟爪等元素,体现了龙形象的“创新性”,同时,龙纹部分构型元素的渊源并不在中原地区,这一定程度表现出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在商代,龙纹的影响力超越了政治版图,三星堆、湖南、陕北等非商文化区域也出现了核心元素相近的龙形象,是“统一性”的呈现,同时也反映了区域文明的“包容性”。龙形象的跨区域出现,说明商代“青铜礼器文化圈”的范围已超越其疆界,各地主动吸收以龙纹为代表的商文化要素,实质是对商文化礼制、观念等精神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以“和平”的方式达成的,体现了“和平性”。龙纹所体现的文化认同,正是“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跨学科研究与现代传播:让龙文化“活”在当下

记者: 您的跨学科研究背景(美术考古)如何影响对龙形象意义的解读?

韩鼎: 美术考古让我更关注物背后的“人”与“精神”,更侧重“精神文化”的考古,但考察古人的精神信仰不能驰骋想象,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更要结合考古学原境来认识。比如要理解商代龙纹为何以鹿角、蛇身、鸟爪为基础元素,这就要结合动物学知识:鹿角是所有哺乳动物中唯一可以每年脱落并再生的器官,具有“重生“的象征性,商人相信逝者飞升天上,也可视为一种“重生”,蛇能蜕皮,也具有相近的意义。而蛇和鸟分别对应了商人分层宇宙观中的地下(黄泉)与天上。因此,这些动物元素赋予了龙纹飞翔、潜渊、引导重生的能力,这一观念直至汉代还有传承,比如马王堆帛画中就有双龙承托逝者由黄泉飞升天上的形象写照。当龙纹出现在祭祀祖先所用的青铜礼器之上,在祭祀的“原境”中,龙纹的意义应与打破分层宇宙、沟通人神、祖先的观念相关。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记者:作为国际游客了解郑州的“第一站”,商博在龙形象展示中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解读?

韩鼎: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而商代是龙形象定型的关键时期。商博可以深挖本地资源,比如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和小双桥遗址出土文物的龙纹,都可以用来展示龙在商王朝的早期形象。之后,从历时性角度,借鉴殷墟的完整龙纹序列,呈现商代龙如何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应重视共时性的角度,通过龙形象展现商文化的辐射力。比如,通过对比商文化核心区的龙纹与三星堆、江西新干、湖南、陕北等地区龙形象的异同,展示商文明如何通过树立“文化范式”而影响周边地区。这种“多元一体”的呈现,能帮助国际观众直观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

记者:您认为在龙形象的呈现上,博物馆该如何平衡学术深度与大众可接受性?

韩鼎:可通过动画还原龙纹的演变史——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上的龙,到殷墟的成熟龙形态,用三维建模展示其立体结构。同时,结合沉浸式场景复原祭祀仪式,让观众在祭祀“原境”在理解龙如何“沟通人神”“连接天地”。但需警惕过度娱乐化——学术深度是根基,科技只是手段。比如,在展示龙纹时,要标注其所属器物、出土环境、所在原境、文化属性等等,避免“为炫技而失真”。也可以借鉴马王堆帛画中双龙承托“引魂升天”的场景,通过动态演示商人如何通过龙纹沟通人神,让观众在视觉冲击中感受文化内涵。这种“有深度的沉浸”,才是博物馆新技术传播的核心理念。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 天天要闻

知名相声演员在18时30分逝世!享年68岁

7月1日,记者从贵林社工作人员获悉,江西省著名谐星、相声表演艺术家原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万新明先生(艺名“小筱贵林”)于2025年7月1日18时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的历史事件

《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刘东教授主编,10位海内外高校学者任编委,定期扫描海外中国研究前沿学术成果。本辑从数十种海外顶尖学术期刊精选论文32篇、书评12篇,所涉学科广阔,涵盖人文学科各细分领域,探讨了诸如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艺术史艺术、明清时期的白银供应、清代邸报的发行与流通、...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 天天要闻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建立

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学在1898至1912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 天天要闻

南京:为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熄灯悼念仪式

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2025年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谢桂英举行熄灯悼念仪式,两盏灯箱逐渐熄灭,两位幸存者的照片从彩色变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熄灯悼念...
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在山西举行 - 天天要闻

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在山西举行

中新网忻州7月2日电 (记者 胡健)记者2日从山西省文物局获悉,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1日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徐向前元帅纪念馆举行。7月1日,徐向前元帅及黄杰同志生前物品捐赠仪式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徐向前元帅纪念馆举行。山西省文物局 提供 这批捐赠物品包含徐向前及黄杰生前书籍文件、生活用品、历史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