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2025年05月24日19:52:06 历史 1973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这个词总是带着几分神秘和威严。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400多位皇帝在这片土地上轮番登场。

他们有的来自繁华的南方,有的出身苦寒的北方,有的从东部沿海崛起,有的在西部深山发迹。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个地方,千百年来愣是没出过一个皇帝?这地方就在咱们眼皮底下——山东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说起皇帝,咱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金碧辉煌的宫殿,或者战马嘶鸣的沙场。可山东呢?它就像历史舞台上一个低调的看客,默默看着别人称王称霸,自己却从不伸手去抢那把龙椅。

你猜,是山东人不想当皇帝,还是压根没机会?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咱们先倒着看,从结果推原因,慢慢解开这团迷雾。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提起山东,你是不是马上想到那句“一马平川”?没错,山东大部分是平原地带,土地平坦开阔,种庄稼是把好手。可这平坦,也成了它的软肋。古代打仗,地形多重要啊!

想要当皇帝,要么守得住,要么攻得下。可山东这地形,守不住啊。想象一下,你要是领着一帮兄弟起义,官军一来,你连个山头都找不到躲,平原上跑都跑不远,咋跟人家斗?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秦朝举个例子。秦国为啥能横扫六合?除了兵强马壮,地形帮了大忙。函谷关那样的天险,挡住了多少敌人进攻,秦国硬是靠着这天然屏障站稳了脚跟,最后才有了始皇帝的天下。

可山东呢?别说天险了,连个像样的山谷都少。起义军要是没个好地形护身,十有八九得完蛋。所以说,山东这地形,种地是福,打仗是坑,想当皇帝?难上加难。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再说说富裕这回事儿。山东的地形虽然不适合打仗,可种粮食那是顶呱呱。平原多,水源足,庄稼长得好,百姓日子过得还不赖。古代那会儿,能吃饱饭就是天大的幸福了。

老百姓有了粮食,饿不着,自然就不爱瞎折腾。可历史上那些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有几个不是从穷苦中杀出来的?刘邦当年要不是吃不上饭,能去跟项羽争天下?朱元璋要不是家里穷得叮当响,能从和尚变成皇帝?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山东不一样。物产丰富,日子安稳,百姓哪有心思造反啊。

你说,是安稳的生活锁住了山东人的野心,还是这富裕反而成了皇帝梦的绊脚石?

在封建社会,吃饱穿暖的山东人,哪有动力去搏命?起义少了,皇帝自然也就没影了。这么看,富裕对山东来说,既是福气,也是“枷锁”。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思想。山东是孔子的老家,儒家思想在这儿扎根几千年。孔子说了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皇帝再怎么昏庸,你也得老老实实听话,不能造反。

这思想在山东那是深入骨髓。山东人老实厚道,讲究忠孝,宁可忍着,也不愿举旗反叛。这种性格,搁在和平年代是美德,可想当皇帝?那得有点“叛逆”精神才行。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儒家思想的好处是让社会稳当,可坏处也显而易见——它把人的想法框住了。别的地方,皇帝昏了,百姓就敢揭竿而起。

可山东呢?受了儒家影响,大家更愿意低头做事,不愿抬头争权。历史上那些改朝换代的英雄,像李自成那样的,多是从穷乡僻壤杀出来的,山东这种地方,思想上就没那股狠劲儿。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山东就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吗?其实也不是。历史上,山东出过不少牛人,像战国时的齐桓公春秋时的姜太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可为啥这些人没当皇帝呢?时代不同啊。那会儿还没皇帝这个说法,后来有了皇帝制,山东的机会却被地形、富裕和思想这三座大山压住了。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地形上,山东没法像秦国那样靠天险翻身;富裕上,日子太好,百姓没动力造反;思想上,儒家教你忍耐,不教你反抗。这三点拧成一股绳,愣是把山东的皇帝梦给掐断了。

要是山东换个地形,或者少点儒家影响,会不会杀出个皇帝来改变历史?这问题想想都让人心里痒痒。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当然,山东不出皇帝,也不全是坏事。没皇帝,山东照样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孔子这位“文圣”,比多少皇帝的影响都大。他的思想传遍天下,影响了几千年,这不比当个皇帝更牛吗?

再说,皇帝那位置,看着风光,其实也不好坐。后宫佳丽三千,可没几年就驾崩的皇帝多了去了。山东人没趟这浑水,说不定还是种智慧。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回过头看,山东没出皇帝,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必然。地形定了基调,富裕锁了野心,思想封了出路。这三样东西,就像三把锁,把山东的皇帝路死死锁住。

可这也让山东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龙椅加身,却有文化传承;没有皇权争斗,却有齐鲁风骨。

我国历史上有408位皇帝,唯独这个省,千百年来从未出过一个皇帝 - 天天要闻

聊到这儿,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山东没出皇帝,你觉得是种遗憾,还是种幸运?要是历史上山东真出了个皇帝,你猜会是啥样的人,又会给中国带来啥变化?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 天天要闻

中国专家一句话吓得印度认怂:恒河以北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高志凯和他那句“在恒河画一条线”的说法都火了。有网友还提议,这条线未来就应该叫“高志凯线”。印度人听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条线的由来高志凯是一位智库学者,他所说的画一条线,实际上是针对臭名昭著的麦克马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 天天要闻

蔡伦造纸术问世:树皮破布如何改写中华文明史?

公元 105 年,东汉宫廷宦官蔡伦将一批质地轻薄的 “新纸” 呈给汉和帝。谁也未曾料到,这看似寻常的发明,会成为撬动中华文明进程的杠杆。在此之前,竹简笨重如石,绢帛贵比黄金,知识的传播被牢牢锁在少数人的书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