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2025年07月05日07:32:08 历史 1234

“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王文元行纪之二: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1943年,路易·艾黎的西行。在山丹,他发现了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水土丰美,民风淳朴,环境安定,少有军阀骚扰……

他下决心,要在把在陕西凤县双石铺的培黎工艺学校,搬迁到这里,为这方土地带来现代工业的文明。

从此,开始了路易·艾黎和培黎学校开始了他们在河西走廊的西行漫记!


1.向西,一路向西


西部,尤其是西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向西,是一条向上的路,面对的是漫长的征程,无穷的挑战。

路易·艾黎在双石铺培黎学校的校舍中,没有预计到他即将开始的是一次漫长的西行。路上的行程,至少用一月来,三月,甚至半年来形容。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1943年,路易·艾黎和培黎工艺学校的处境非常不好。胡宗南的军队不停地骚扰他们。陕西省政府甚至发出密令,让地方县府、镇长秘密监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十九日(1943年8月19日)发密令:凤县所属双石铺当地要冲情形复杂,据报有电台八座,任务不明,地方党政军缺乏联系,奸伪潜伏活动应加注意一案,经第二四三次联席会议(决)议:“一、由省府遴选干员充任镇长;二、由省党部派督导员前往该地工作;三、并密饬该县县长书记长在该地成立凤县党政军联席会报每月轮流至该镇督导巡视及出席会报;四、外侨艾利(路易·艾黎)行迹诡秘即交由新镇长秘密监视并电中央设法调离该地。”

路易·艾黎以从事“工合”运动而闻名世界。1940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他。报道说,路易·艾黎的“工合”运动,对中国战时经济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整个“工合”活动催生了2000家左右的“工合”工厂,所生产的商品远超过日机轰炸的破坏能力。1939年,工合在甘肃的兰州、天水平凉等地成立了事务所,建立了棉毛纺织、皮革缝纫等38个合作社,采取“社员集资、民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充分动员民间力量,为抗战前线生产各种用品。1939年冬天,在兰州工合办事处700名职员的努力下,生产出了14万条军毯。产品上交后,国民政府军需总署又委托他们加工100万条军毯。这个任务主要由兰州、平凉、天水三地的工合合作社完成。

1943年8月7日,英国人李约瑟乘坐着有“中英科学合作馆”标志的雪佛兰牌卡车,从陪都重庆北上,开始他的西北考察行程。李约瑟是英国在中国重庆的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的西行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抗战潜力。

他的西北之行可以说历尽艰辛。一路上不仅要防备日机轰炸,还要应付各种恶劣的道路,更为重要的还要保护好送给“工合”的仪器。李约瑟一行从重庆出发后,走内江、成都、梓潼剑门关广元,进入陕西宁强、褒城汉中

8月18日,李约瑟的车在陕西凤县双石铺的窑洞前停了下来,拜会路易·艾黎。路易·艾黎个子不高,长年奔波,皮肤黝黑,身体很强壮。两人相见后,喝了一顿难忘的下午茶,他们啃着学校种植老玉米,吃着抹了蜂蜜陕西锅盔、西红柿、鸡蛋,然后喝咖啡。在战争期间的中国,能吃到这些食物,已是颇为奢侈了,以至于他们多年之后依旧不忘。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这天,李约瑟和双石培黎工艺学校的60多名师生进行联欢,孩子为他演唱了《游击队歌》等节目,李约瑟则表演了英国莫里斯舞和英国民歌

休息了两天,路易·艾黎和李约瑟一起出发,因为路易·艾黎要为“工合”的培黎学校选择一个新地方。

于是,他们一路西行,经徽县、天水、秦安,翻越华家岭,于8月下旬到达兰州。在兰州,李约瑟把所带工具、仪器交给兰州培黎工艺学校。他还给国立西北图书馆捐赠了54种图书资料。同时,为兰州的学者们作了报告,考察了大机器厂(即兰州通用机器厂前身),参观了西北公路局以及修理厂、干电池厂、毛纺厂、面粉厂。

在兰州,李约瑟和他的车队停留了将近一个月,才得以再次出发。除了一系列的活动外,就是为西行敦煌做准备。9月中旬,一切收拾妥当,可以出发了。这次,只有李约瑟和路易·艾黎、黄兴宗3人及学生等共计七人出发了。

出兰州,过永登,到天祝县安远镇时,车又坏了。修好后,继续前行。抵达山丹县城,路易·艾黎在山丹城外选择了一个地方,他想将培黎学校迁到这里,不过没有最终下定决心。

然后,继续前往敦煌。


2.迁徙:培黎学校的西行漫记


2008年,周润发在甘肃永登连城一带,拍摄一部电影《黄石的孩子》,这是一部由中国、澳大利亚、德国联合拍摄的抗战电影。

剧情是这样的: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潜入南京,欲曝光日军暴行,却被日军发现,关键时刻中国游击队员陈汉生将其救起。之后何克辗转来到黄石,与 60 多名孤儿共同生活……然而战争逼近,何克、汉生和李决定带孩子们前往山丹。一路上他们历经艰辛,同伴离世也未能阻挡脚步……抵达山丹后数月,何克却因破伤风不幸去世。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这部影片中的记者乔治・何克,就是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校长乔治・何克。这部影片播出后,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惟一美中不足的,他们本来是双石的孩子,因翻译之故被改为黄石。

1944年,日寇发动豫西战役,陕西形势陡然吃紧,为避免遭受战争侵袭。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决定继续西迁坚持抗战,但地方未定。路易·艾黎对山丹有印象。但不放心,他又两次前往山丹,实地踏勘。最终,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将新的校址定在山丹。

1944年11月,路易·艾黎在山丹负责筹建山丹的新校区,而乔治·何克则在双石铺负责学校的搬迁。

乔治·何克,带着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孩子们,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路。学校的第一批33名学生,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踏上西迁之路,道路漫长,艰难险阻不断,他们组织了几辆畜力平板车,带着被褥和一些教学设备就踏上了漫长的路程,基本上靠徒步,偶尔乘坐马拉板车。经过了差不多一个月的跋涉,终于在12月21日抵达了兰州。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2016年4月份,我曾沿着这条行走过,西秦岭的山地路,依旧南行,有其灵官峡更是山大沟深,深深地感觉出当年西迁不易。

其实,向西的路,就是一条向上的路,向上的路总是难走的路。

当获知孩子们抵达兰州的消息。在山丹的路易·艾黎也赶到了兰州。他雇了一辆苏联卡车,终于在圣诞节之前,将学生们送到了山丹。

二十多天后,乔治·何克带领的第二批学生也出发了。他们的车队由5辆大马车、一辆汽车组成。从双石铺到山丹,路程长达1100公里,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一路上担惊受怕,惊险不断。一辆马车坠入山谷,卡车和军方拉军火的卡车相撞爆炸。一路上,除了一人因心脏病去世外,大部分人还算幸运。

1945年3月10日,最后一批搬迁车队抵达山丹。7月22日,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校长乔治·何克,因破伤风去世,临终留下遗言: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3点亮:戈壁上的现代工业之光


2025年6月25日上午,“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张掖市山丹县启动。简朴而隆重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一个座谈会。会后,我再次参观了山丹路易·艾黎纪念馆。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一块有工合字样的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带LOGO的工合砖。这块青砖,长方体形,砖体整体呈灰色,表面粗糙。这是1946年培黎工艺学校所生产的“工合”青砖。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山丹收藏的这种工合砖有两块,砖的一面上刻印着工合的三角形标识。一块保存的相对完整,另一块已经碎成了四块。这些砖,就是范文海和他的同学们在山丹所生产。

范文海是河南人,在1942年的河南大饥饿中,他来到双石铺。他勤劳能干,颇有管理才能,虽然是一名学生是,但却是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所信任的学生管理者,在双石铺范文海就带领学生和河南难民,开展石灰、砖瓦等的烧制。

“……范文海和他的伙伴们生产的砖,不亚于碗窑沟的砖,很快就用完了。他们深深懂得,每烧一窑砖,就是一次冒险的尝试,但他们的砖,是经得起验收的。”

扎根河西走廊的培黎学校,如同他们烧制的青砖,坚定向前,成为承载河西走廊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培黎工艺学校为山丹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

路易·艾黎带领师生在山丹,兴建了河西走廊的第一个半机械化煤矿,开设了山丹县第一所西医院,聘请外教近三十人,购买发电机让电灯照亮荒原,组建了30辆卡车的车队……

他们不仅创新,更是深入农村,改良当地的技术。学校师生学习山丹当地的麻纸生产工艺,然后进行了大幅度的工艺改造后,一个月能生产一万多张大纸。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1947年9月,新西兰海外救济总署派出外科医生罗伯特·斯宾塞、芭芭拉·斯宾塞夫妇来到学校。他们携带了手术室全套的医疗手术器械。培黎学校选派了8名同学到医院学医。山丹第一所西医院——培黎工艺学校医院就此成立。

这一年,在校学生由109人增至170人,学校一共有5个班和1个预科班。还雇佣了约200名工人,从事修建工作或者在农场和煤矿工作。有来自8个国家的约30位外籍教师。"对甘肃这样偏远的地方来说,这所学校的规模和范围已相当大了"。当时,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外籍教师数量在甘肃也是首屈一指的。

这些外籍教师们,在授课之余,调查了山丹的各类矿产,安装了风向观测设备,引进了澳大利亚绵羊,传授了机械设备的知识……尤其是,他们驾驶拖拉机牵引的现代耕耘机出现在四坝滩的荒原上时,整个河西走廊差不多都轰动了,大批民众前来围观“耕地真的不用牛了!”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1949年,路易·艾黎领导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组建了30辆卡车汽车运输队,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汽车运输队。1949年9月山丹解放时,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经过近五年奋斗,文化课和技术课的中外教师有40多人,学生工人人数达600余人,逐步建成了20多个小型的工厂、农场、牧场、运输队等经济组织和医院。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4.孵化:职业教育的国际愿景


6月25日下午,山丹大雨滂沱,在培黎职业学院,“路易·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冒雨参观采访了这所学校,寻找路易·艾黎和培黎师生们的踪迹,缅怀他们的往事。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我们冒着大雨穿过学校,来到一处温室大棚,这个数百平方米的温室中,师生正在忙碌着……

这是山丹培黎职业学院的现代农业学院马铃薯育种实验基地,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侃正在和同学们一起种植马铃薯苗。在这所学院里有10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中国甘肃的洋芋种植秘术。

河西走廊的这所现代农业学院,多年来致力于洋芋、玉米、西红柿等农作物的育种技术,声名冠于四方,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

在采访现场,有关人士给我们讲了,洋芋育种的操作流程。同时,他透露学校现有十人的巴基斯坦班,已经基本掌握了洋芋育种技术。他们回去以后,将在巴基斯坦推广现代的洋芋育种技术。中国河西走廊的洋芋种植秘术,也将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到遥远的巴基斯坦。

培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学院教师高晓萍说,路易·艾黎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培黎职业学院得到传承,他们农业现代学院的实习教学,延续着当年路易·艾黎办农场,师生们在田野耕耘自足的基因,这种“手脑并用 创造分析”的校训和传统已经成为他们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1953年,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搬迁兰州,路易·艾黎也定居北京。但是,路易·艾黎时常思念着山丹人民,牵挂着山丹教育。1984年11月,路易·艾黎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提出在山丹建立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建议,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7年4月21日,在纪念艾黎来华60周年之际,新山丹培黎学校正式开学,路易·艾黎重圆了他的培黎梦。此后,学校经过不断扩建兴建调整,2020年5月定名为“培黎职业学院”。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甘肃的近现代职业教育始自于左宗棠,经过八九十年的缓慢发展,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时代得到空前发展,奠定新中国的甘肃的职业教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成为甘肃乃至西北的职业培训摇篮,石油工程技术人员摇篮。

我和兰州城市学院的董沼先生在车上粗略统计:目前,至少有五六大学和学院,其起源都和兰州、山丹的培黎工艺学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学校也把认为他们的前身就是培黎工艺学校,或培黎工艺学校的某个专业。

明代一位江南诗人到甘肃,写了一首诗: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西迁甘肃: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记 - 天天要闻


甘肃兰州是中国大陆版图的中心。真正的西行,到兰州后才算开始。

路易·艾黎先生在自传中写道,“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一段时期,无疑是在甘肃山丹同农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路易·艾黎在山丹招收贫寒子弟、安排农民就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一度发展到师生工人近600人、20多个生产小组。

这无疑就是路易·艾黎带来培黎工艺学校西迁,扎根河西走廊的巨大收获。

不过,对我们当代人而言,向西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为辽阔的发展机遇。一定要沿着路易·艾黎的西行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沿着一带一路,一路向西开拓。

这是汉唐时期,中华先民们走过的路,也是证明过的一条成功之路。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负着典故的男人是谁吗? - 天天要闻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负着典故的男人是谁吗?

1. 胯下之辱典故:韩信年轻时家贫,曾遭市井无赖当众侮辱,被迫从其胯下爬过。韩信忍下了这奇耻大辱,后来发奋图强,成就大业。2. 一饭千金典故:韩信落魄时,常在河边钓鱼充饥。一位在河边漂洗丝绵的老妇人(漂母)见他可怜,连续几十天分饭给他吃。
平顶山白龟湖水位持续下降,古墓群重见天日,两处古代遗址“露真容” - 天天要闻

平顶山白龟湖水位持续下降,古墓群重见天日,两处古代遗址“露真容”

今夏白龟湖水位持续下降,不仅让一处清代墓葬群重见天日,更意外揭开了两处古代遗址的神秘面纱。7月2日,平顶山市文广旅局文物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原有墓葬已于水库修建初迁移,仅剩墓碑躺在地面。市文广旅局文物保护中心已组织人员开始对现有墓碑进行转移保护。7月2日,记者随文物保护人员深入白龟湖西北...
哈尔滨怎么从清朝一个村镇,成为黑龙江省会的? - 天天要闻

哈尔滨怎么从清朝一个村镇,成为黑龙江省会的?

哈尔滨是古肃慎人的地盘,在女真崛起前,只有小型聚落,清朝初期也不过是小镇,如何成为黑龙江省会的呢?【哈尔滨】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南与吉林省接壤,地处松嫩平原东南缘,松花江中游,面积5.31万平方千米,居中国省会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