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双方不再进行直接军事对垒,不搞大决战。
春秋中后期,战争烈度显著增加,一场决战,参战贵族死亡或者重伤的概率升高,诸侯及大夫们并不愿意频繁地置身于具有丧命风险的博弈之中。
死亡本身还不是最糟糕的,核心人物的故去,导致本国政局动荡,才是纷乱时代最可怕的事情。
比如在前564年,晋国组织多国联合伐郑,郑国不敌而投降。中行献子建议:以待楚人之救也而与之战。结果呢,诸侯皆不欲战。
争霸还在继续,形式上发生了改变,晋楚两大集团在中原展开不实质性接触的拉锯战。
围绕着宋、郑两个核心点,反复拉扯。楚伐郑,晋来救,楚撤退,郑国盟晋,然后晋撤退,楚国又来问罪,郑又盟楚。一直是这个状态,郑国的两个大爹,轮流过来逼他下跪,扇他逼斗。
晋国对于郑国反复认爹的行为非常不满,这次占领郑国后,晋人再次责备郑人:兵至则从,兵撤复叛。每次盟约签合同,你们都发毒誓服从晋国,楚师来了却忘掉誓言,有没有一点契约精神?
郑国大夫公子騑气愤道:你以为我们想认两个爹吗?晋楚两个大国,每次带兵前来,都是强迫郑国成为盟友。可是,你们真正把我们当过盟友吗?只不过是来掠夺我们的财产,让我们的国家羸弱,百姓不能生存。郑国不需要强盗一样的盟友,而需要真正礼遇我们、庇护我们的盟友!
公子騑的发言让晋国高层陷入反思。对啊!作为强盛的大国,不做表率尚礼修德,维护天下秩序,却一味地掠夺弱国,这和蛮夷有什么区别?
知罃对荀偃说:“我们实在没有德行,反而以盟约来要挟别人,这难道是合乎礼的吗!没有礼,用什么来主持盟会?如果我们没有德行,人民将抛弃我们,岂止是郑国?如果能够安逸和平,远方的人将会归附,又岂止是郑国?”
于是晋师撤回国内。晋悼公进一步改善内政,约束权贵,息民惠民。
国乃有节。楚不能与争。
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节点时刻。华夏,是整个人类进入下一级文明的引领者。
礼乐治国,德化天下。民为神主,以人为本,体恤苍生。
今天,很多国家虽然技术先进,各种哲思、文化和体制看起来很花哨,但是思想根源还是遵循丛林法则,还是强盗逻辑,还是神谕御民,不知德为何物,远不如我们的周朝。
华夏若不能主导世界,世界始终是一个大型动物园。先祖为我们构建了理想和方向,今日每个华夏子孙,多少要担负起一些使命和责任。
道阻且长,造炬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