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 | 梅兰芳是伪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2023年08月01日12:16:03 历史 1081

孟小冬一生两段婚姻,两个传奇男人。一个是梨园泰斗梅兰芳,一个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一个温文尔雅,才华横溢;一个霸气侧漏,有情有义;一个是她爱的人,一个是爱她的人;今天我们来818孟小冬的第二段婚姻——孟小冬与杜月笙的故事。

  • 早生情愫


杜月笙爱听戏,也爱偶尔唱戏。早在孟小冬刚在大上海走红时,杜月笙就常到场捧场,每次都要送大花篮,誓要做孟小冬的“榜一大哥”;杜月笙尝试想和她交往时,均被年轻气盛的孟小冬婉绝了,后来孟小冬一路北上并嫁给了梅兰芳,杜月笙不得不将这份爱慕埋藏心底。


孟小冬 | 梅兰芳是伪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闻

孟小冬

谁曾想到,山不转水转,孟小冬后来和梅兰芳离婚了,杜月笙又重燃希望。杜月笙了解到孟小冬正通过法律手段找梅兰芳索要4万元作为离婚补偿时,他给梅兰芳去了一个电话:“梅老板,夫妻一场,好聚好散,4万元不是个小数目,我先给你垫上,你也甭着急还我。”


孟小冬 | 梅兰芳是伪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闻

孟小冬和梅兰芳


梅兰芳一听,头都大了,谁敢欠这位上海滩大佬的钱?可当年4万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梅兰芳不得不变卖了北京的一处房产,凑够钱后立马给杜月笙送去。

杜月笙出手帮他彻底斩断了情丝,挽回了尊严。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大佬出手相助,让孟小冬对杜月笙感激不尽。

  • 推波助澜

孟小冬能和杜月笙走到一起,这其中离不姚玉兰的推波助澜。

姚玉兰也是一位出身梨园世家的京剧老生演员,和孟小冬是义结金兰的好姐妹,同时她也是杜月笙的四姨太。

孟小冬 | 梅兰芳是伪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闻

孟小冬和杜月笙

姚玉兰一面看到好姐妹一度为离婚事件陷入低迷而心疼不已,一面她也深知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爱意。杜月笙若再找姨太太,自己可能会失宠。索性还不如顺水推舟,成全好姐妹孟小冬,也成全了杜月笙,增加她在杜月笙心中的地位,自己也多了抗衡其他姨太的资本。

1937年,孟小冬前往上海为重新开张的上海黄金大戏院剪彩献。姚玉兰邀请孟小冬就下榻杜月笙的公馆,这样孟小冬跟杜月笙见面的次数增多,这一住却改变了孟小冬的命运。

生活上,杜月笙处处献殷勤,小心照顾着。在心理上,杜月笙也经常劝导她要放下过往,勉励她重回舞台专注事业。

期间,孟小冬多年的胃病发作,杜月笙动用关系遍寻上海名医,仍未见明显好转。孟小冬说了句“要是孔医生在就好了。”

杜月笙听进去,他立马差人火速到北京不惜花费10万大洋请这位孔大夫,后来按照孔大夫的药方子,孟小冬的胃病还真的痊愈了。

孟小冬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后,七七事变爆发了。

杜月笙和姚玉兰决定邀请孟小冬一起去香港避难。却被孟小冬拒绝,毕竟她还没有名分。况且,孟小冬也不想有太多的闲话,所以孟小冬就回了北京。在临走之前,杜月笙给了她很多首饰。不过,孟小冬却只拿了一块刻有杜月笙名字的金表。

孟小冬回北京后,杜月笙非常牵挂。杜月笙派了一个弟兄,专门为孟小冬购置了一处房子。

1948年下半年,北京起了战事,正当孟小冬不知所措,无处可逃的时候。杜月笙特包了一架飞机接孟小冬。孟小冬到了上海,跟杜月笙、姚玉兰很自然生活在一起。

  • 终成眷属

1950年,杜月笙一家准备前往法国,正在计算需要多少护照的时候。孟小冬问道:“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

孟小冬 | 梅兰芳是伪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闻

孟小冬和杜月笙

杜月笙一听愣了,他当即宣布与孟小冬成婚,随后强忍着虚弱的身子离开病榻,让人搀扶着完成了拜堂仪式。苦等了25年的杜月笙,终于在他弥留之际,完成了娶最心爱女人的夙愿。

一年后,63岁的杜月笙病逝于香港病逝。杜月笙临死前,留下了两句遗言,第一句:“杜氏子孙后代以后都不许再干黑帮”;第二句:“我是没有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回看孟小冬的两段婚姻,第一次婚姻嫁给了与他情投意合的梅兰芳,他为之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只求与爱人白头偕老,但是丈夫却不能给他很好的保护,而他也在看清一切后,毅然决然地同他断绝关系,在第二段婚姻中,虽然在外人看来心狠手辣的杜月笙,却给了孟小冬无限的柔情,给了他想要的名分和尊重,难怪孟小冬晚年评价:梅兰芳是伪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关于孟小冬与杜月笙的故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