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离闽都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六都湖峰(今闽清县坂东镇湖头村)农户家诞生了一位小男孩,他就是日后成为这个小山村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黄乃裳。
家境贫寒的黄乃裳,少年时在小山村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28岁中秀才,1894年时年45岁中举。
1895年,黄乃裳进京参加会试期间,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参加了“公车上书”政治运动。
1896年,黄乃裳自筹资金,在福州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宣传维新变法新思想。
1897年,黄乃裳再度进京参加会试,被选为拔贡。在京期间,结识了“戊戌六君子”,参与上书朝廷要求维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软禁光绪帝,大肆捕杀维新人士。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9月,黄乃裳为躲避清廷追捕,举家来到新加坡。
在新加坡谋得一份差事,担任《日新报》主笔。
在新加坡工作期间,他到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走访,看看有没有发展的机会。
1900年4月,在女婿林文庆(1921年任厦门大学校长)的介绍下,黄乃裳前往沙捞越的拉让江流域考察。当时沙捞越地广人稀,荒地众多。因此,当地“拉者”(或译成“拉惹”,Maharaja,意译为“土著王”或者“酋长”)很希望华人来垦荒。侨居古晋当地的闽南同安县籍华人“甲必丹”王长水(马来语:Kapitan Cina,华人侨领之意。鹏陈万语注:葡萄牙或荷兰殖民统治马来亚、印尼期间,委任当地有实力的华人为“kapitan”,意即“侨领”),将黄乃裳引荐给沙捞越第二代“拉者”查尔斯·布鲁克。
1900年5月下旬,黄乃裳以港主的身份与查尔斯·布鲁克订立恳约,选定诗巫郊区新珠山为垦区。垦区在拉让江两岸,右起船溪美禄到罗马湾,左起亚山港到开汊港为止。
订立的垦约内容大致为:
“吾农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每英亩纳税洋银一角,官方如需吾农已垦之地,须按时价估买;“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船业自由之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益、无当兵之义务……”
黄乃裳与当地土著王签订了条约,租下了一大片荒地,租期为九百九十九年。盟约共十七款,其中规定在这里华人享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等等。而且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之义务······。
1900年9月,黄乃裳在老家闽清和周边的古田、闽侯县等地招了500多人。
1900年12月,首批91人由福州乘“丰美”号船,辗转新加坡前往诗巫新珠山。
1901年2月7日,黄乃裳亲自带领第二批535名乡亲,由福州起航,经厦门到新加坡再转往诗巫。
1902年,黄乃裳又在老家闽清、闽侯、永泰、古田、屏南、福清等地招了500多人。5月24日租了美国籍的一艘大船,由福州启程,经香港直达古晋港口。
黄乃裳召集三批共1118名福州地区的垦荒者就这样在异国这块土地上拓荒垦殖,开创一个新城——新福州。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华侨领袖——黄乃裳
1958年,命名一条新街为“黄乃裳路”;
1961年,黄乃裳纪念像揭幕;
1967年,创办黄乃裳中学;
2001年,黄乃裳纪念公园和黄乃裳纪念碑开园揭碑。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以海外华侨奋斗创业史为题材的影片并不多。
《诗巫风云》是一部以闽清籍著名爱国侨领黄乃裳事迹为主线的华侨传记题材影片。
电影由厦门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讲述有“马来西亚福州城”之称的诗巫开拓者黄乃裳的艰苦创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