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2025年07月07日16:33:07 历史 161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1626年秋,开国之君努尔哈赤,在与明军鏖战多年后,悄然辞世。

可就在这天晚上,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继位未定,灵前未寒,皇太极却向他的继母——36岁的阿巴亥——送出了一张弓和一壶箭。熟知女真旧俗的人立刻明白,这不是普通的致敬,而是一道生死诀别的“命令”。这场葬礼上的权力操作,悄无声息,却波澜惊天。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帝国巨人的沉默离去

1626年8月的一个清晨,辽东大营外悄然无声。后金军帐中,一名老者静静地躺在榻上,气息已断。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一手缔造后金的奠基者,铁血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

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战史。从统一女真,到十六旗制度的确立,从数十次南征北战,到建立盛京行宫,他以惊人的魄力和手腕,让后金从部落联盟一跃而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权。但谁也没想到,那个在宁远之战中被炮弹所伤、强撑多日的雄主,竟会以如此突然的方式离世。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努尔哈赤病逝的消息,并未第一时间对外公布。大帐内,皇太极站在父亲遗体前久久不语。他知道,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告别,而是一道将生死、权力和未来划分界限的门槛。外面的大旗还在随风猎猎,诸王贝勒未闻噩耗,整个政权机器却已经开始悄然运转。

按照满洲传统,汗王驾崩后,所有八旗首领需共商国事,推举继任者。然而此时的皇太极还只是努尔哈赤诸子中的第四子,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代善年长、阿敏勇武、莽古尔泰跋扈,且各自掌控旗营,不容小觑。他若想掌权,必须一边稳住兄弟,一边迅速树立威望。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他没有急于自立为汗,而是采取迂回策略。他先是劝说三大贝勒共同维稳大局,暂不明言继承之事,只言“先安众心,再定汗位”。与此同时,他暗中召见一批中下层旗主、将领,以平素建立的人脉迅速收拢人心。

此举虽非高调,却极具深意。他深知,此时最忌讳的是仓促称汗激怒诸贝勒,更忌讳独断专行引发内乱。相比之下,先营造“共治”假象,再图后计,才是上策。

但局势之下,不只是八旗首领是变数,更大的威胁,来自皇宫深处。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一箭封喉,弓影掩杀

努尔哈赤死后,真正的博弈才刚开始。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皇太极,但他第一时间关注的,却是另一个人——阿巴亥。

这位女人不同寻常。她是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妃子,年仅三十六岁,容貌尚佳,更重要的是,她是三位皇子——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的生母。在男系继承仍未确定的情况下,她和她的三个儿子无疑是皇太极最大的威胁。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尤其是多尔衮,天资卓越,颇得努尔哈赤宠爱。他虽年幼,但出身显赫,加上阿巴亥在宫中多年积累的威望,已隐隐形成一个小型的政治团体。若待其成年,皇太极难保王位不被撼动。

于是,一场无声的肃清开始了。

当天夜里,皇太极命心腹将一张弓和三支箭送往阿巴亥的寝宫。这个举动,在表面上似是遵循满洲旧俗——妃子随汗而去,应有“弓箭为信”,以显忠贞。实际上,却是一道无法抗拒的逼令。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对于阿巴亥来说,送来弓箭不只是提醒“你该殉葬了”,更是毫不掩饰的政治信号:你和你的儿子,从此不能成为威胁。

那一夜,阿巴亥不曾言语。她已看透皇太极的盘算。也许她想过抗争,但她明白,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已经无法扭转命运的车轮。即便她留下来,也只会让儿子们更早陷入险境。

天未亮时,她悄然梳洗整衣,自缢身亡。她的身边,两位陪嫁庶妃也选择随行。后人称之为“自愿殉葬”,但真正的故事,无需多言。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皇太极收到消息后,并未震惊,也未悲伤。他只吩咐:厚葬。随后派遣军士守灵,调拨三旗护送灵柩回归盛京安葬于福陵所有的安排,井井有条,几乎像早就写好的剧本。

至此,威胁已除。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

而更深远的影响,则种下于那一夜的沉默之中。多尔衮从此沉郁寡言,心志冷峻。十数年后,当他辅佐顺治登基,摄政天下,他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平反,追封阿巴亥为皇后,并入太庙。那张当年夜里送去的弓箭,终于在另一个时代,被另一种方式所回应。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兄弟联手是假,夺权为实

阿巴亥殉葬之后,皇太极迅速展开下一步计划。他清楚,这只是开端。真正的难关,是如何从诸王之中突围,稳稳拿下大位。而他选择的第一步,不是称汗,而是“合议”。

他主动提出由四大贝勒共同掌政,分别是自己、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三人手握重兵,若贸然对抗,必引内乱。但共治是假,分权是假,皇太极真正要做的,是借“团结”的名义,逐个击破。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他先从阿敏下手。阿敏桀骜不驯,兵强马壮,自视甚高。皇太极派他驻守辽西,名为领兵扩疆,实则远调离心。果不其然,阿敏在西线独断专行,被人揭发擅自撤军、纵兵扰民。皇太极顺势联手代善,将阿敏定罪削权,送去软禁,从此退出权力中枢。

下一步,是对莽古尔泰的清算。这个人性格冲动、刚愎自用,最容易激怒。他曾在政务中公开顶撞皇太极,甚至对其发号施令。皇太极一面装作顺从,一面在议政王会议中记录其“言语不敬”。机会一来,他将旧账一并抖出,以“诽谤君上、扰乱法度”为由,剥夺其权柄,实则废为傀儡。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到了这一步,四贝勒制名存实亡,只有代善尚存。但代善年长且稳重,眼看局势大势已去,也只得默认皇太极执政。皇太极给他高位荣誉,封其“礼亲王”,但权力实权早已收归自己。

除了削弱三贝勒,皇太极还极力扶植“新人”。他开始重用一批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年轻旗主,如索尼范文程等文武之才。这些人过去不得志,现如今感恩戴德,誓死效忠。他们成了皇太极的耳目、爪牙和羽翼。

与此同时,皇太极大刀阔斧重构军制。他把原属各贝勒的兵马按“旗”重新整编,八旗中正黄、镶黄划归皇太极直辖,白旗调入次子豪格掌控。至此,军队归于“皇汗”一统,贝勒的旗营体制被彻底打破。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皇太极还深谙舆论之术。他下令修订《太祖实录》,将努尔哈赤生平记载大幅美化,并通过史官之口,暗示“皇太极承太祖遗志,实为众望所归”。如此一来,民意、正统、军事与官员,全面倒向皇太极一人。

到了1636年,皇太极自觉时机成熟,正式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这一刻,他完成了从“摄政贝勒”到“大清皇帝”的转变。

而那一夜送出的弓箭,至此变成一个讳莫如深的历史暗号:一个王朝重塑的起点,一个后宫沉冤的终结,一个少年皇子命运剧变的伏笔。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冤魂未散,摄政王掀翻旧账

历史没有终结,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

1643年,皇太极病逝,未留下明确继承人。年仅六岁的福临在多尔衮等重臣支持下即位,是为顺治帝而真正掌控政权的,则是那个沉默了多年的人——多尔衮。

摄政王登场,象征着历史的一次反转。多尔衮在朝中权倾一时,大权在握。但他并未立刻反击,而是悄然着手一项令清廷震动的大事:追封母亲阿巴亥。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他将当年自缢而亡的母亲,恢复皇后尊号,入祀太庙,亲笔书写悼词,昭告天下:“母后之殉,非自愿,乃被逼。”宫中旧人心知肚明,不敢多言。这不是简单的追封,而是对皇太极当年决定的公开翻案。

这一步,表面是孝道,实则是政治声明。他在用自己的权势,为母亲讨回清白,也为当年那张弓箭讨回尊严。

但皇太极的势力并未彻底消亡,他的后代、心腹仍在朝中占据位置。一场清洗悄然进行,多尔衮接连削弱敌对旗营,把握权柄日益稳固。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然而,命运没有给他太多时间。

1650年,多尔衮猝死于狩猎途中,年仅39岁。死后不久,顺治亲政,立即罢除其摄政王封号,追究其“擅权自恣”之责,将其罪状昭告天下。

就这样,一个少年背负母死之痛,忍辱负重多年,最终虽登上权力之巅,却未能善终。而那个当年自缢的女子,也不过换来一纸皇后称号,再无人提及她在夜色中的孤独与哀怨。

清晨努尔哈赤病逝,34岁皇太极晚上就给36岁继母阿巴亥送弓箭 - 天天要闻

这就是清朝前期最锋利的一幕宫廷权谋。一张弓箭,宰杀的不只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个皇子一生的命运和未来。

而在这场从努尔哈赤病逝开始的政治重组中,所有人都在下一盘命运的棋。而棋盘上的血,是最真实的代价。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天天要闻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明明比长江短,为何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中国一样,独占两条河流究竟有多难?黄河vs长江数据显示,黄河全长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长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574亿立方米的16.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天天要闻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