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2022年10月09日16:05:18 历史 1682

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一件事无利可图,那么就没有人会去做。就好比叫你去上班,却不给你发工资,你会为老板干活吗?不会的!

同理,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路况不好的古代,为何官差却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路途艰辛,也要争抢着去押送,那些因为犯事,而被发配千里之外的女囚的呢?原因只有一个:有利可图。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 天天要闻

押送女囚,有什么好处?

在古代,押送被发配千里之外的女囚,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路途遥远、舟车劳顿,还得经历严寒酷暑和风吹雨打。但凡事有利有弊,押送女囚既是一件苦差事,但也是个“肥差”。

为什么说押送女囚是肥差?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些女囚,大都是达官贵人的家眷,是因为家里的男人犯了事,才被牵连、关押和流放。为了让女眷少受苦,平日里的亲朋好友,会给押送的官差,丰厚的钱财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 天天要闻

2、既然女囚都是达官贵人的家眷,平日里必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大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作为底层的官差,一路上能和这些女眷同行,必定受益匪浅,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3、这些达官贵人的女眷,大都锦衣玉食,平日里也保养得极好,这些女眷的身材、脸蛋、样貌,大都比较出众。而今这些女子落了难,在押送途中,官差就能肆无忌惮地占她们的便宜。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 天天要闻

4、这些押送女囚的官差,平日里被使唤惯了,心中积攒了大量的怨气。而今在押送女囚的途中,他就是这里的王,他想欺负谁就欺负谁,尤其是达官贵人家的女眷,这极大地满足了官差的发泄欲和虚荣心。

5、因为路途遥远且餐风露宿,被押送到千里之外的女囚,总有那么几个会死在路上,上头也懒得去追究。因此,护送女囚的官差,完全可以借“死亡之名”,把女囚卖进青楼狠赚一笔,或者把女囚纳回家当妾。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 天天要闻

综上所述,既然押送女囚,能够获得这么多的好处,相比之下,路途上的艰辛,就不算什么了。成年人,做任何选择,都会先衡量利弊,既然利大于弊,为何不去做呢?那么这些官差,不怕女囚的家人找上门吗?

官差为何不怕女囚的家人找上门?

虎落平阳被犬欺,既然这些达官贵人的女眷,已经沦落成女囚了,可想而知:这些女眷的家人,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当家人们都自顾不暇时,谁还有精力去顾及这些被流放的女囚?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 天天要闻

况且当时也没有摄像头、监控啥的,就算这些女囚,在押送的途中死了,只要官差有意隐瞒,有谁能够知道“真相”?另一方面,押送的官差是官方的人,就算他们知法犯法,也可以做得滴水不漏,是吧?

人生智慧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女性也是无法独自谋生的,除非流落到烟花场所,否则只能依靠男性生存。正因此,那些因为家里的男人犯错,而被牵连、下狱、流放的女囚,更加值得我们同情。

古代女囚发配千里,为何官差不怕苦累不怕艰辛,争抢着押送差事? - 天天要闻

好在一代代革命先辈的努力下,女性的地位才有所提高,才能和男性平起平坐,才能独自谋生、谋爱,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正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 天天要闻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在盐城举行

中国日报7月7日电,以"本土根基与人类情怀"为主题的"水乡生态 文学点亮"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分享会近日在盐城草房子文学馆举行,标志着"我心中的乐园——世界儿童文学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由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宣传部主办,江苏大纵湖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盐都,这片位于长三...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天天要闻

明明黄河比长江短,为何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明明比长江短,为何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像中国一样,独占两条河流究竟有多难?黄河vs长江数据显示,黄河全长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长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574亿立方米的16.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天天要闻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可一世的日军进逼山西“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义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军指挥部向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于是,朱德电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由红一军改编,在平型关战斗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