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增长,我们需要工作,我们需要安全。”
—安格拉·默克尔
在世界历史上,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大部分都是较为更替频繁的,政坛像极了走马观花。比如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首相是换了又换,百病缠身的安倍晋三,竟然已经在日本政坛创下了很多的记录了。在美国,领导了人民。战胜经济危机,在二战中力挽狂澜的罗斯福总统,从他的总统任期开始,一直做到病逝。我们的主角默克尔呢,一干就是16年......
从带领党派抛弃科尔开始,默克尔真正成为了基督教联盟党的新生代领袖,德国人远远没有想到,这个看似不经世事的“小姑娘”,竟然带领着整个国家,谱写了德国在21世纪前二十多年的“辉煌篇章”。
【一】
猎 手
我们前文交代过,在科尔惨败之后,联盟党的老对头,社会民主党人施罗德成功抢到了德国总理的宝座。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联盟党虽然败了,但是依然是社民党的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当在野党党首的这段日子,默克尔没少下功夫研究社民党的施政纲领和竞选策略,身为物理学博士的她,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以便到时重整旗鼓,从头再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施罗德春风得意的这段时间,默克尔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挑战施罗德的权威,进行研究和冒险,成了默克尔这段时间主要的工作。
2002年,爆出了默克尔本人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表态,正如同她在几年前的那篇不声不响却势如惊雷的文章一样,她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直接出了一招险棋。默克尔善于冒险的特性,再一次通过她的发言展现出来。事实上,这样的表态是有违于德国主流民意的,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人过惯了,当欧洲经济领头羊的太平日子,老百姓不是很喜欢战争。如果是一般人,都会觉得默克尔这是在本就不利的选情方面再次雪上加霜。
可默克尔敏锐的判断力告诉我们这个答案是错的。因为当她就此番言论国内支持率大幅降低的时候,施罗德那边情况也非常的糟糕,虽然施罗德在选举后大肆吹捧自己,把选举的“大胜”,归功于他强烈反对美国发动战争中霸权和军事冒险的强硬态度,加之默克尔有这种不讨人喜欢的行为,主动送上了“人头”。但从当时的议会席位来看,联盟党和社民党的差距仅有三席,这说明社民党的这场胜利简直是“来之不易”的。表面春风得意的施罗德,早已不如他扳倒科尔时的那样自信了,危机已经在悄然爆发着.....
真正的猎手,永远不怕以近乎自杀的方式来吸引猎物,正如同那些在商场中获利繁多的投资者,一开始都舍得痛下血本一样。默克尔仅仅用一番言论,就试探出了施罗德的底线。默克尔这个猎手,正在悄无声息地布置着她的大网,相比之下,施罗德则显得更为慌乱,手中的牌越打越少,也许从那时起,默克尔的登位之路,就早已锁定。
【二】
出 牌
2005年5月22日,德国政坛如同炸开了锅。在联盟党的出击下慌不择路的施罗德,居然宣布将原定于2006年9月举行的全国大选,提前到了2005年的9月。
消息公布出来之后,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要知道,提前一年举行大选,万一失败了,就得乖乖回家卷铺盖走人,敢用这样的计谋,除非是被惹急了眼,不然谁会平白无故多送一年总理任期给他人呢。当时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施罗德恐怕是觉得自己老脸即将保不住,想要通过这样的出其不意,扰乱对手联盟党的阵脚,毕竟自己的老牌票仓北威州都已经落入联盟党之手。如果再任由其发展下去,着实对自己不利。
当然,施罗德敢做这种准备,无疑是他自己足够自信的结果。
对比下两个人的特点,可能各位看官真的一眼会觉得默克尔“资历平平”,难堪大任。
施罗德之所以料定自己能够胜利,是因为他觉得联盟党的江山风雨飘摇,基本上无人可用,要用人则一定会推默克尔出来参选,而默克尔恰恰是他最看不起的那类人,看看默克尔身上的标签就知道了,东德出生,女人,物理学家,政治资历远远不够,施罗德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德国政坛摸爬滚打,是西德社民党老牌建制派的人物,还担任过萨克森州的州长,可以说他是真正的政客,况且他可是连科尔都打败过的人,这样一号人物,怎能是默克尔这种靠着科尔火线提拔来“充当门面”的“小姑娘”可以匹敌的呢。
再从个人角度来说,施罗德在德国政界基本上就没有过什么恶评,很多人觉得施罗德玉树临风,仪表堂堂,演讲能力出众,讲话尤其具有煽动性,况且在公众认可度方面,施罗德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手段来曝光自己,施罗德在当上总理之前,估计早就已经家喻户晓。可物理学家出身的默克尔更倾向于干实事,沉默的性格,使得默克尔除了党派提供给她的曝光机会以外,基本上很少露面,她对政治的微妙情绪,也使得她极其厌恶个人作秀,况且默克尔可是在德国人的心目中,背叛恩师科尔的人,即使默克尔政治道德感十足,但是她的个人道德还是免不了被德国人私下指指点点。
德国的政治环境也使得默克尔的当选之路十分艰难,毕竟德意志政坛上的女强人数之寥寥,除了狄奥凡诺女王和玛丽娅·特蕾西娅女大公外,就没有过任何一个女人执掌过最高权柄。
从政治环境,个人特点,还有党派状况来看,好像默克尔都不占着优势。可施罗德恰恰忘记了,默克尔是怎么从一个小女孩爬上来的......
这么看来,施罗德像是赢定了。可是,他真的赢了吗?
【三】
厮 杀
可是施罗德忘了,默克尔是个十足的狠人,她坚忍,敢于面对失败,更有与对手进行零和博弈的勇气,这是那些建制派政客远远没有的品质,施罗德低估了默克尔的雄心壮志。
在1998年的选举中,施罗德满面春风,因为科尔的“黑料”太多,不胜枚举,高失业率,贪腐丑闻,随便说几个,选民就能中意自己。更何况,施罗德敢于许诺,竟然放出诸如如果他在就业率的表现上不如科尔,他就“不配再被德国选民选为总理”。然而,牛可以吹,数据不能造假,施政七年,施罗德没有赶上好光景,他当年吹捧的就业率政绩,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现在。
在新一届的大选中,默克尔果断抓住了时机,开始以就业率为目标,大力对科尔展开了攻伐的“口水战”,责问施罗德为何如此“健忘”。施罗德感到这个曾经他“看不起”的女人,此时将以一种非常果断的方式,将自己的政治生涯送入坟墓。
此时的选举就像是车轮战,默克尔先发制人,以就业率为突破口,逼迫施罗德兑现当年的承诺,以北欧的失业率做比较,狠狠地羞辱了施罗德一把。施罗德在如此的逼问下节节败退,除了仓促迎击根本无力还手,除了指责默克尔为首的联盟党对德国低收入人的税收政策充满问题之外,施罗德别无他途。反倒是默克尔落落大方,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地阐述着自己的经济政策,比如把蛋糕做大,改善企业生存环境等等,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选民的目光。
擅长政治作秀的施罗德果然输给了默默做实事的默克尔,此时的施罗德除了在默克尔的责问面前装傻充愣之外,根本就想不到其他好的点子来反击就业率的问题。此时此刻的施罗德只能再次老调重弹,拿起默克尔的伊拉克战争政策,来吹捧自己和平主义者的外衣,可是罗德作为德国老牌政客,恰恰忘了德国人性格和骨子里的求实精神,临阵轻敌,本就是抛弃求实精神的体现,所以这就注定了施罗德在这次选举中不会占多少优势。
在两个大党你来我往的交锋当中选举被拖入了拉锯战......在拉锯战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改变了默克尔的命运呢?
本文作者为破壁调查局签约作者:瀚洋
您的关注与点赞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破壁调查局在此感谢您的支持,转发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