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即将升起,京城的气氛也比以往更加紧张而喜庆。就在这个时候,刚刚卸任长春市市长的朱光,正准备赴任广州。趁着途经北京的机会,他决定拜访一些曾在战火纷飞年代并肩战斗过的领导和老战友。朱光满怀敬意,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念走进了朱德总司令的家门。可就在这熟悉的屋里,他竟意外地遇见了毛主席。朱光激动不已,而毛主席却笑着问了一句:“你是哪一个?”这一问,不禁让人心中泛起了层层波澜——朱光和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
朱光是广西博白松旺乡人,年轻时曾在广州国民大学和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早早就投身革命,亲历广州起义,是一位典型的热血青年。他的人生经历,宛如一部长篇小说。在1930年代,朱光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狱中身戴沉重的铁链,忍受酷刑,却始终没有吐露半点机密。敌人拿他毫无办法,只能愤愤作罢。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与敌军鏖战多月,虽然最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西进转移,但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朱光命运的转折点。那年冬天,小河口村的干部会议上,他对张国焘的错误做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张国焘怀恨在心,事后便展开报复,大肆整肃异己,甚至杀害了许多忠诚的红军干部。朱光幸免于难,只因他能写善画,成了“有用之人”。
1935年,红军长征开始,朱光身戴镣铐,却依然随队行军。他翻越雪山,跋涉草地,躲避飞机轰炸,忍受严寒饥饿,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硬是完成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到了陕北,他的命运才真正打开了新的篇章。延安时期,他在鲁艺和马列学院任职,既当秘书长,又编导演剧,成了延安有名的“文艺骨干”。
1938年春,一位青年作家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延安,朱光奉命接待。很快,这位作家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青年作家为了表达敬意,送上了几本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还有两本字帖。朱光一见,顿时两眼放光——这些书他早就想看,却始终无缘相遇。于是他笑着对毛主席说:“见者分一半。”一边说,一边抱起了莎士比亚的剧本。
毛主席当然不甘示弱,笑着反驳:“岂有此理!”于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争书大战”。朱光自称是“南国社元老”,有权优先阅读戏剧,而毛主席则搬出马克思,说自己身为马克思的学生,对莎士比亚作品更有“主权”。两人你来我往,青年作家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竟觉得这是一次亲切而温暖的争执。
为了“争剧本”,朱光当场模仿莎士比亚的独白,虽然口音浓重,却神情生动,引得毛主席忍俊不禁。毛主席笑着说:“待你演出《奥赛罗》那天,我一定到场!”两人最终将书平分,一笑泯恩仇。
不久之后,朱光与余修在延安举行了简单却热闹的婚礼。李富春作为主婚人夸赞二人是“才子佳人”,毛主席却幽默打断:“富春同志,别急着下定论,我还要亲自‘审查’。”他笑问朱光:“你这个土包子,用了什么法子把这位姑娘从香港哄来的?”一席话惹得窑洞内哄堂大笑。
朱光喝了一口酒,深情望向余修,慢悠悠地讲述了两人十年前在广州相识,如今在延安重逢的故事。毛主席听后连连点头:“这是千里有缘来相会啊!”掌声如雷,热闹非凡。
抗战期间,朱光跟随朱德总司令作战,担任秘书与秘书长。他不只是作战的助手,更是前线与后方联系的重要桥梁。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往东北任嫩江军区政委,随后开始从事地方工作。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朱光从长春调往广州任职。临行前,他专程拜访毛主席与朱德,便有了开篇那一幕。
毛主席见到朱光,先是开玩笑地问:“你是哪一个?”待朱光答道:“我——朱光是也。”毛主席又问:“你还认识我不?”朱光一板一眼回答:“哪个不认识你?中外皆知的伟人!”毛主席笑着追问:“那你为什么先来看朱德,不来看我?”朱德也笑着接茬:“因为我们朱姓一家亲!”一时间,三人笑声连连。
毛主席邀朱光到自己住所做客,进入书房时,朱光被满屋书籍惊得目不暇接。毛主席又调侃:“你这次又想抢哪本书?”朱光连连摆手:“岂敢岂敢。”临别时,毛主席亲笔写下《长征》诗送给朱光,还写下嘱托:“到南方去,与同志们团结一致,把工作做好。”这份赠言,朱光一生珍藏。
到广州后,朱光确实没让毛主席失望。他一干就是十三年,政绩赫赫,清廉自守,甘当人民勤务员,为广州的发展倾注心血。他的名字,也因此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