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这句话一直回荡在耳边!
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生在和平年代,才能有现在的生活!
电影最后在零下40℃战场上仿佛“冰雕”的志愿军战士画面,也一直刻印在脑海中。
看完电影,回来以后又看了诸多当年的资料和老兵们的视频。眼泪比电影院里流的还多。
印想最深的是周全弟老人,他也是“冰雕连”唯一的幸存者。
十几岁当兵的他,因为四肢严重冻伤而被截肢,再也无法参加战斗。
而他当时截肢的时候由于医疗环境有限,刚刚从冰里挖出来的他,要再用冰雪把他的四肢冻上才能进行手术。
手术后的7天,他一直未醒,梦里都是敌军的轰炸机追着他打的战斗画面,最后他可以说是被轰炸机炸醒,保住了自己的命。
历史永远比电影中更加惨烈,不论是志愿军还是革命军,他们每一位都是英雄!
长津湖战役,无论在中国战争史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原因就在于从来没有一场战争,能像它一样如此清晰地揭示了战争的两点本质,而且看上去是相互矛盾,但其实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两点本质。
这两点就是:一,在战争中,人的主观性、人的意志的作用,有时候会大到令人咂舌和惊心动魄的地步。所以,战争本质是人的战争;二,战争本质是经济战、工业战、科技战,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拼的是综合国力”。
对于第一点,关于志愿军的英勇无畏,电影《长津湖》中表现得很多,看完以后相信大家都很感动,谈论的也很多。
对于第二点,电影《长津湖》有表现但还不够充分,这里多说几句。
电影中有表现的:美军完全占据制空权,天空任其肆虐,志愿军只能躲藏、隐蔽或者挨炸;美军吃的是烤肉、火鸡,志愿军只能吃冻土豆;美军穿的是军大衣、厚皮靴,志愿军只有轻薄的冬装,部队大面积冻伤减员,以致整个连被冻成冰雕........
电影中没有表现的,或者来不及表现的,比如长津湖战役后半段的重要事件,三炸水门桥。甚至有人说,没有水门桥的《长津湖》不是完整的长津湖,没有水门桥的《长津湖》是没有灵魂的长津湖。
在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桥梁,桥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一旦被炸,当时匆忙撤退的美军就被截断退路,可以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美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志愿军先后于12月1日、4日两次炸掉了这座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第三次炸桥中,志愿军干脆就把桥基也炸掉了。
但出乎志愿军意料,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然后在悬崖上配合大型直升机吊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
三炸水门桥,一方面将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美国强大的国力优势和工业能力。
可以说,正是长津湖战役,以及其他抗美援朝更多战役,让中国人认识到,战争从来不仅是战场上的对抗,战争能力的积累和准备贯穿了和平年代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决战不止在战场,战斗不仅是军人。某种意义上,你为国家建设出的每一分力,写的每一行程序、绘制的每一张图纸、加工的每一个零件.........都在提升这个国家的国力,有助于国家打赢未来的“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