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胡东敏烈士纪念碑

2021年05月11日23:11:30 历史 1759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红色印记:胡东敏烈士纪念碑 - 天天要闻

—— 胡东敏烈士纪念碑 ——

文化的血脉 历史的镜鉴

红色印记:胡东敏烈士纪念碑 - 天天要闻

胡冬敏烈士纪念碑位于斯家场中学校园内,建于2001年,占地2.1亩。纪念碑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构成,坐西朝东,高18米,碑身正面刻有松滋市委原书记孙贤坤题写的碑名,纪念碑背面刻有简介胡冬敏生平的碑文。四周是绿草茵茵的草坪,一年四季鲜花绽放,14棵柏树环绕草坪四周,象征英雄的精神四季常青。

胡冬敏1978年农历11月22日出生于斯家场镇,生前是武警鄂州支队战士。2000年12月6日,正值隆冬时节,北风呼啸,胡东敏于下午16时45分左右,与三位战友乘车回松法探亲,车行至207国道沙市汽车渡口正乘329轮汽渡船过江。船行驶到江心时,一中年男子突然落水。听到呼叫声,胡冬敏立即冲出所乘坐的中巴车,顾不得脱掉军装,奋力跳入汹涌的江水中,急速游向落水者。终因波浪太大,江水刺骨,被湍急的江水无情地吞噬了。11天后,英雄的遗体被打捞上岸。这天,刚好是他22岁的生日。

红色印记:胡东敏烈士纪念碑 - 天天要闻

胡冬敏牺牲后,国家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洪山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和命名仪式,追认他为“舍己救人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骆钟洪)

——

红色印记:胡东敏烈士纪念碑 - 天天要闻

——

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

来源/区划地名股

制作/胡晓庆

责编/廖君键

编审/周绍春

微信号/hbszmz

电话/6222294

【来源:松滋民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