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2021年05月09日21:48:30 历史 1293

北洋军阀在中国历史上具十分及特殊的地位,北洋集团由袁世凯一手建立,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训练模式,组建而成的新军战斗力极为强悍,且其中猛将如云,所以袁世凯才有底气逼迫溥仪退位,让清朝淹没于历史之中。

猛将如云的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是最特殊的一位,他是秀才出身,有学识有风度,在这样一帮大老粗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北洋集团

说起吴佩孚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个典故,1874年,吴佩孚出生之前,父亲梦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来到家中。为了表示对戚继光的尊重与纪念,便将戚继光的字“佩玉”作为孩子的名字。于是,父亲为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吴佩乎从小聪明勤奋,家境又好。所以他6岁就进了当地最好的私塾学习。在私塾中,吴佩孚非常勤奋,成绩突出,深受老师的喜爱。

可惜,好景不长。吴佩孚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自此,吴家的家境一落千里,由一个小康家境沦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之家。

这时,吴佩孚想辍学找份工作,好用来养家糊口。正好赶上登州水师招收年龄在16至20岁的年轻人当兵。而且,每月还有二两四钱白银的饷钱。吴佩孚决心去当兵,并不是他真喜欢当兵,他主要是看上了每月补贴的二两四钱白银。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可是,人家规定只有16岁至20岁的人才能当兵,吴佩孚这一年只有14岁。于是,他虚报年龄为16岁,报名在水师营中当了一名学生兵。

由于在兵营之中每月都有饷银,吴佩孚便用这些钱拜登州府的名儒李丕春为师。这样一来,吴佩孚的学业一直没有中断。22岁那年,他考中了秀才。

23岁那年,吴佩孚因得罪当地财主,被官府通缉,不得已,他连夜逃到了北京。

初到北京,吴佩孚人生地不熟,吃饭都成了问题。穷困潦倒的他只好凭着自己的古文底子,边研究《周易》,边帮人算卦,靠此赚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私塾

第二年,驻扎在天津的淮军聂士成由于在几年前的甲午海战中损失很大,为了扩充队伍,奉命招兵。吴佩孚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投笔从戎。

于是他来到天津,投向聂士成的军营。由于他在家乡做过水师营的学生兵,所以很顺利地成为了聂士成营中的一名士兵。

吴佩孚当年在军营只不过是混口饭吃,他本质上还是一名文弱书生。因此,在初入聂士成军营之时,每次军训吴佩乎总是表现最差的一个人。 教官经常对他加以惩罚,可每次吴佩孚都不说一句话,沉默地听从教官的侮辱与大家的嘲笑。

所以,军营中的人都称吴佩孚为“吴傻子”。看到这种情况,上司只得让吴佩孚做了一名勤务兵。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民国军营

有一次,吴佩孚为巡警营幕僚郭绪栋送公文的时候,发现公文中用错了一个典故。他帮郭绪栋指了出来,郭绪栋这才知道吴佩孚是个秀才。

经过一番交谈,他认为吴佩孚并非池中之物,迟早有一天会乘风上天。于是,他与吴佩孚结为兄弟,并时常接济吴佩孚的生活。

1902年,吴佩孚进入保定陆军学堂深造,一年后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在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任中尉。从此,吴佩孚正式成为北洋集团中的一员。

1904年2月,为了争夺东北的控制权,日本和俄国发动了战争。本来是俄、日两国交战,战场却选在清廷的领土上,尽管如此,清廷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如果倾向日本,俄国会派陆军进攻清廷西北边境,如果倾向俄国,日本会派海军干扰清廷东南上海。经过再三思虑,清政府为打破俄国人独占东北的局面,表示保持中立,暗中却帮助日本,为日军提供情报。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日本和俄国开战前,日本的驻华军事顾问青木亲自从北洋督练公所中挑选出包括吴佩孚在内的16个青年军官,与31名日本谍报人员组成中日混合谍报队,由日本的守田少佐统一指挥。

谍报队的任务是去大连、旅顺等地刺探俄国舰队的具体情况。在这段时间,日本人对吴佩孚的印象是:“自信、温和、不急功近利、不徒虚名、头脑灵活...”

因此,日本人给吴佩孚送了个绰号,称他为“总有办法先生”。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吴佩孚

当时一名陆军中尉的待遇,俸银40两,外加出差津贴30块现大洋,两者相加,已有现洋百元之多,何况他们干的是情报,随时都有费用、奖金跟津贴。

同事16人中,一个个鲜衣怒马,挥金如土。偏有吴佩孚,自小刻苦惯了,他不懂得也不屑于享受,他的便装是一套灰布褂裤,住处是烟台山麓一家幽静的小栈房,到守田公馆,大概有5、6里路,吴佩孚习于步行往返,他从不以车马代步。

守田派人窥探吴佩孚的生活习惯,简单朴素,吃饭总是去小面馆、小饭摊,他随处用餐,而且食不兼味,从来没点过菜。

穿衣服更是简单,一件衣服穿了又穿,从来没能买过新衣服。另外,吴佩孚生活简单,有工作的时候就踏实工作,闲下来的时候就回栈房闭户读书,煤油灯里点的煤油钱归栈房老板出,吴佩孚总是把灯芯捻得低低的,给店老板省些油,光线只要能照得到书本便好。

吴佩孚的这些举动,使得日本人守田对他印象非常好。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日俄战争

另外,吴佩孚出色的谍报工作,得到了日本谍报人员的尊敬和上司的赏识。日军谍报所的领导赏给吴佩孚500大洋,破例准他请假一周回家探亲。

日俄开战后,日军对俄军的舰队发起猛攻,可在俄军的坚守下,日军久攻不下。这时,日军的主帅东乡平八郎决定对俄军实行封锁战。

可他没想到的是,俄军设有多条防线,日军根本无法对其封锁,一番交战下来,日军遭到重创。

面对这种情况,吴佩孚提出建议,让日军派多条普通的渔船日夜不停对俄军舰队进行骚扰,趁他们麻痹之时,再派上情报船混在渔船之中,这样就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送回来。吴佩孚的建议为日军歼灭俄军舰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日俄海战

不久,吴佩孚被晋升为上尉。有一天,他带着重要情报到奉天参加秘密会议,途中被俄军抓获。俄军将吴佩孚视为间谍,在审问的过程中,吴佩孚拒不承认自己谍报员的身份。在俄军押他去哈尔滨的途中,吴佩孚跳车逃跑了。

1905年9月,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俄军惨败,元气大伤。吴佩孚在整个日俄战争中,谍报工作出色,得到了日军广大官兵的高度称赞。

在这一年多的谍报工作中,吴佩孚开始展露出了锋芒,他的才能也逐渐发挥出来。即使如此,吴佩孚直到多年后才发迹,可谓大器晚成之人。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当时北洋集团中的核心领导都是袁世凯身边小圈子中的人。袁世凯手下的高级将领,要么是他一手提拔的门生,如段祺瑞、冯国璋等人。

要么是家里的仆人,譬如吴凤陵是他奶妈的儿子,后来做到湖北督军的王占元还是冯国璋的挑水夫,要么就是行伍出身,易于驾驭的人,如曹锟、张怀芝、段芝贵等。

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最有才华,为什么却不被“重视”? - 天天要闻


像吴佩孚这样的人,一脸道貌岸然,满腹仁义道德,开口引经据典,行事严明方正,再加上他那一脑子的国家民族思想,使得他和袁世凯手下的诸多北洋高官格格不入。

这样一来,吴佩孚在北洋体系中,一直很难有发迹的机会。直到结识曹锟之后,吴佩孚的命运才开始产生了重大变化。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