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四年,發生了洪亮吉一案,此案震動朝野。
洪亮吉,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江蘇常州。他自幼喪父,家貧而好讀書,少年時才氣橫溢,獲袁枚賞識。但洪亮吉屢試不第,至乾隆五十五年,洪亮吉才以一甲第二名高中,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時年44歲。
洪亮吉精通史地和聲韻訓詁學,擅長寫詩與駢體文,又好遊山玩水,足跡遍及吳越黔秦晉齊豫各地。他性格豪邁,疾惡如仇,早在乾隆當太上皇時,就直言抨擊時弊,言辭激烈,讓新皇帝嘉慶頭疼,但當時大權還在乾隆手中,嘉慶只能不了了之。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後,嘉慶真正執政的日子開始了。
嘉慶早就發現,乾隆後期官場腐敗越演越烈,官官相護,互做假賬,令國庫白銀流入私囊。嘉慶殺和,又在全國11個總督中,撤換6個,但反貪高潮一過,各地依舊買官賣官,送禮收禮。嘉慶樹立的幾個廉政典型,也一個個陷入腐敗泥潭。
於是,嘉慶決定廣開言路。臣民皆可進言。洪亮吉獲悉後,一口氣寫了幾千字上書,指責大清官吏或「模稜兩可」,或「鑽營投機」,或「苟且偷安」,而根子正在嘉慶身上,並批評皇帝上朝遲,退朝後與俳優在一起玩。
洪為保險起見,抄送三份,分別托三位重臣轉交皇帝。嘉慶讀完,怒髮衝冠。洪亮吉居然將大清官吏中的十有其九斥為貪官,矛頭直指自己,於是,他下旨把洪亮吉抓入天牢。
刑部審洪亮吉,大刑伺候,幸虧嘉慶及時派太監送來諭旨:「對讀書人不可動刑。」刑部仍以誹謗罪置洪於死地。對此,嘉慶躊躇再三,是自己提倡廣開言路,他怕真殺了洪亮吉,天下人會怎麼議論呢?於是洪亮吉被發配到伊犁充軍。
伊犁將軍正好進京,便諂媚進言:自己願製造個意外事故弄死洪亮吉。嘉慶勃然大怒,將其言抄送全國,弄得將軍丟盡臉面,趕緊派人保護洪亮吉。
洪亮吉被流放後,上書人銳減,腐敗則愈烈。天正值大旱,北方驕陽如火,各級官員求雨,未下;王孫貴族求雨,未下;嘉慶親自祭壇,向上天祈雨,老天爺仍不給面子。嘉慶被迫赦免罪犯,雨仍未下;又設粥攤,救災民,雨還是未下。
嘉慶五年,嘉慶決定赦免洪亮吉:據《清仁宗實錄》載,嘉慶親自寫道:洪「實無違礙之句,仍有愛君之誠」,「實足啟沃朕心」。據《清史稿》載,「詔下而雨」,嘉慶放下筆,一道閃電劃破長空,大雨傾盆而下。
赦免洪亮吉,伊犁將軍要親自備車送洪,洪婉拒。他游遍伊犁、哈密與烏魯木齊,撰《伊犁日記》和《天山客話》兩部,自回原籍。
洪亮吉從此閉門不出,悉心研究學問,著述有《更生齋詩文集》《北江詩話》等,遂成清史上著名的經學家與文學家。
■米舒
選自《中國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