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30日,開陽縣雙流茶場劃歸貴陽市農業局管理。
▴開陽 雲山茶海
開陽,元朝時,為雍真乖西葛蠻等地區,隸屬於順元路。皇慶元年,改為乖西軍民府。明朝初期,該地由貴州宣慰司同知宋氏親自管轄洪邊十二馬頭之地。明末天啟年間,奢崇明、安邦彥起兵反明,貴州宣慰司同知宋萬化參與叛亂,崇禎二年(1629年)被擒殺,宋氏土司至此廢除。崇禎四年(1631年),朝廷在宋氏親轄地 「洪邊十二馬頭」 設立一州,因是新開闢的州,命名為 「開州」,隸屬於貴陽府。清朝時期,開州仍歸貴陽府管轄。
▴老照片中紅(洪)邊門
編者按:
洪邊門,建於明代的貴陽外城門,位於雲岩區普陀路與豆腐巷交會處。始建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早年的洪邊門外,有「重來下馬叩荊扉,半畝荒園蝶亂飛。橋北數家留過客,青山如舊主人非」的描述。此門可通洪邊堡、洪邊寨、洪邊十二碼頭(今烏當區、開陽縣境內),清代亦稱洪邊門。民國時期仍稱紅邊門。清劉韞良詠洪邊門聯:「隔嶺田耕烏當近,插雲山擁鹿疃高。」民國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44年—1947年),依照貴州省政府第948次會議決定,撤除貴陽城牆,洪邊門消失。作為貴陽的老地片名一直沿用至今。
▴ 《洪邊門》作者:冉正萬 掃圖中碼購買
民國二年,開州更名為紫江縣,隸屬於黔中道。民國九年,紫江縣直屬貴州省管轄。民國十九年,紫江縣改名為開陽縣,因縣城有開陽書院而得名。1950 年,開陽縣歸屬貴陽專區。1952 年,劃歸貴定專區。1956 年,劃歸安順專區。1958 年,劃歸貴陽市。1963 年,劃歸遵義專區。1965 年,再次劃歸安順專區。1992 年,改屬貴陽市。
開陽作為茶葉大縣,早在宋元時期就已開始種植茶葉,明清時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萬曆《貴州通志》有貴州宣慰司(今貴陽市開陽縣一帶)進貢茶葉的記載,是開陽貢茶之始,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南貢茶乾隆時期得名併名聲大振,有效刺激了開陽茶葉的種植和生產。清末,開陽人李清池想重振南貢茶雄風,此,他創立了繭茶公司,生產方、圓二種壓餅茶,包裝盒上印有「開陽貢茶」字樣,並行銷上海、武漢等地。可惜由於政局多變,加上管理不善而被迫停辦。民國時期,開陽民間茶葉生產開始緩慢恢復,至1949年,茶葉年產量達到6.75萬公斤。
解放後,隨着農業生產集體化和生產的發展,開陽縣內開闢了1個國營茶場、25個公社辦茶場、28個大隊辦茶場、29個生產隊辦茶場。1957年,開陽縣政府將席家坪勞改農場改造為開陽縣雙流農場,當時擁有1500畝場地,26名職工全部從事農業生產。1958年,雙流農場開始糧茶並種,種植茶葉100多畝,1959年將農場改為茶場。1963年3月30 日,開陽縣雙流茶場劃歸貴陽市農業局管理。
2003年,開陽縣被命名為中國富硒農產品之鄉,南貢系富硒茶更成為富硒之鄉的響亮品牌之一。
且趁春好, 諸君無妨周末作一次貴陽周邊茶山行?
▴久安茶場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做活動的閔先生
▴清鎮 中華茶博園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玩~意
▴神鵲茶場 朱昌鎮百花湖畔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小小大陸
▴烏當百宜 天貴茶園 圖片來源:小紅書博主@徐徐向山行
▴羊艾茶場 圖片來源:貴陽市文旅局
參考資料:《開陽縣誌》貴州省開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貴陽地名故事 6 》 謝紅生/編,《開陽縣非物質文化集萃》粱潔/著。
-END-
撰文|杜彥之
編輯|九戒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