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曾經竭力說服固執孤獨的張愛玲去印第安納大學開會並與劉紹銘見面。
本文作者與王洞(左)近日相聚
紐約時報大廈W牛排館,水晶吊燈的光暈在九旬高齡王洞披散的銀髮上跳躍,她感嘆道:志清心腸好,他欣賞張愛玲的才華,儘管這顆曾經璀璨的流星,在紐約的黃昏里早已黯淡了。
「夏志清心地善良」,這是夏師母王洞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問:「究竟怎麼善良,舉個例子說說。」這時,她總會說出一個新故事。
夏志清(右二)王洞(右三)婚禮時
這次的餐桌上,王洞講了夏濟安的得意門生、才子劉紹銘教授求見張愛玲的逸事。
劉紹銘(1934—2023),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曾主持翻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他非常欣賞張愛玲,著有《愛玲說》《再讀張愛玲》《到底是張愛玲》,儼然是「張學」第二梯隊的開拓先鋒(第一梯隊自然是夏濟安、夏志清昆仲)。但是,1966年初,當劉紹銘向恩師夏濟安(1965年去世)的弟弟夏志清表示想見一見張愛玲,以確立他研究張愛玲早期著作的作者印象,這個簡單誠懇的學術要求,經由夏志清轉達,居然被張愛玲一口回絕了。
劉紹銘
劉紹銘教授記得他的恩師夏濟安拿着剛出版的《文學雜誌》(刊有張愛玲小說選),曾感慨地對他說:「張愛玲終於遇到我老弟志清這個伯樂了。」劉紹銘常講:按照江湖說法,夏志清對張愛玲有大恩。張愛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再度走紅,很大程度上與夏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對其極其推崇有加有關。他說:「如果不是因為夏志清,張愛玲今天哪有如此風光。」張愛玲在康州賴氏女子學院翻譯《海上花》的工作、之後在伯克利大學陳世驤手下當研究員的工作等都是夏志清介紹的。
但張愛玲在美國生涯40年中僅與夏志清見過四次面,她不僅沒請夏志清吃過一次飯,甚至連一本簽名的書都沒有贈送過,且多次謝絕了夏志清讓她登門看望自己妻子女兒的誠意邀請。夏志清1985年給她寫的信,她直到1988年才打開看,還有些夏先生的信件她收到就直接丟入垃圾桶。可以說是不可思議。
張愛玲拒見劉紹銘後,讓善良熱忱的夏志清很不開心,一是因為張愛玲如此不尊重兄長夏濟安的高徒,如此決絕,二是夏志清正打算通過劉紹銘替走投無路、人際關係極差的張愛玲找一份佛羅里達大學的工作。夏先生忍住心頭怒氣,再次耐心說服張愛玲,挑明了劉紹銘翻譯《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重大貢獻,以及劉紹銘替她找工作的事。張愛玲總算答應了。1966年6月,劉紹銘在印第安納大學的一個學術會議上,總算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了張愛玲。那天,張愛玲穿着旗袍,身段纖小,像是從她小說里走出來的「臨水照花」人。劉紹銘從夏志清那裡得知張愛玲日子不好過,於是千方百計為她找工作。張愛玲終於被感動,偶爾以「紹銘」開頭給他寫一些不冷不熱的信表示感謝。
劉紹銘在隨筆《愛玲小館》里開篇便說:「也許是因為我跟張愛玲有一面之緣(此生因此沒有白活)……」劉紹銘成為張愛玲的「鐵粉」,並終身對「祖師奶奶」保持着不懈熱情,傾力寫了多部「張學」著作。其中重要的主線是,夏志清沒有把張愛玲當初斷然拒絕見面的細節告訴劉紹銘。也就是說,劉紹銘直至89歲彌留之際,都不知道夏志清曾經如何竭力說服固執孤獨的張愛玲去印第安納大學開會並與劉紹銘見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夏志清是學富五車的真君子。「志清真善良!」幸虧張愛玲遇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