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南京城北郊的和家村口停下一輛美式吉普。新六軍軍長廖耀湘跳下車,凝視着雜草叢生的土路——八年前,他渾身是血倒在此處,被一位漁夫拖進地窖。此刻,他手中緊攥的布袋裡裝着五百枚銀元,卻不知當年冒死藏匿他的恩人是否還在人間。
紫金山跳崖:將軍絕境逢生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的硝煙中,教導總隊中校參謀主任廖耀湘退守紫金山頂。日軍毒氣瀰漫陣地,彈盡糧絕之際,他縱身躍下三十米懸崖。昏迷三天後,他在亂石堆中醒來,左腿骨折,肋骨斷裂,軍裝被血浸透。掙扎爬行至江邊時,目睹更慘烈一幕:日軍艦艇正掃射江面浮屍,鮮血染紅江水。
瀕死之際,漁民和廣豐發現了蜷縮在蘆葦叢中的廖耀湘。面對這位素不相識的軍官,他毫不猶豫地說:「你保家衛國受傷,我怎能不救!」 當即攙扶廖耀湘與同行的傷員黃知南,蹣跚穿過日軍封鎖線,藏進和家村後院的地窖。地窖僅容三人屈身,入口用柴草偽裝,日軍三次進村搜捕未果——村民集體沉默守護了這個秘密。
地窖七十天:一粥一飯的性命相托
地窖中的廖耀湘傷勢惡化,高燒不退。和廣豐冒險采草藥搗碎敷傷,家中存糧本已緊缺,仍每日供給兩餐稀粥與粗麵餅。最危急時,日軍以刺刀威逼村民指認「殘敗兵」,七旬老翁和廣揚(和廣豐堂兄)挺身而出:「要殺就殺我,這裡沒有軍人!」 最終老人被擄走失蹤7。
1938年2月風雪夜,和廣豐之子永強探明江防漏洞,劃漁船載廖廖二人橫渡長江。臨別時,廖耀湘將僅存的金懷錶塞給和廣豐,卻被堅決推回:「活着打鬼子,就是報恩!」 小船消失在黑暗江面,漁夫佇立岸邊直至拂曉。
五百銀元與米鋪:浴火重生的報償
1945年9月,南京受降儀式剛結束,廖耀湘立即驅車趕往和家村。眼前的和廣豐已佝僂如老樹:補丁麻衣裹着瘦骨,菜色的臉上刻滿皺紋。廖耀湘未語淚先流,鄭重行軍禮後深深三鞠躬,隨即奉上五百銀元。和廣豐連連擺手:「當年救你,不為這個!」 廖耀湘含淚下跪相求,老人才勉強收下。
報恩遠未結束。三天後,廖耀湘在南京太平南路盤下一棟兩層鋪面,親手將米鋪鑰匙交給和廣豐:「這店永是您的產業。」 更令村民動容的是,他按戶贈送兩枚銀元,感激全村當年守秘之恩。米鋪名為「豐記糧行」,因新六軍軍部定期採買,迅速成為南京知名商號。和廣豐從赤貧漁夫變身米商,晚年終於溫飽無憂。
亂世浮沉:兩種人生軌跡的悲歡
米鋪的興旺未能改變和廣豐的鄉土情結。他常回和家村捕魚種菜,將米店交由子侄經營。1950年代初,因戰亂舊傷複發與長期營養不良,這位救人英雄於54歲病逝,葬於村後小丘。
廖耀湘的結局同樣跌宕。遼瀋戰役兵敗被俘後,他在北京功德林改造時仍惦念恩人,托親友暗送錢糧。1961年特赦出任全國政協委員,曾試圖尋訪和家後人,卻因政治環境未能如願。1968年臨終前,他床頭仍擺着南京友人寄來的米鋪照片。
2016年冬,94歲的和允龍(和廣豐之子)在南京仙鶴門老宅離世。臨終前,他指着院中棗樹對孫輩說:「廖將軍在這裡喝過粥……真正的恩情,從來不是銀元能稱量的。」 地窖早已塌陷,棗樹卻年年結果,紅如1937年紫金山上未乾的血。
【參考資料】:
《廖耀湘回憶錄》(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倖存者調查》(江蘇人民出版社)
《江蘇地方志·人物卷》(江蘇古籍出版社)
《陸軍新編第六軍抗戰紀實》(中國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