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駕崩後的1644年,大清帝國迎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各擁重兵,八旗中半數的支持使得二人勢均力敵。然而歷史的天平最終卻傾向了年僅六歲的福臨。其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的孝庄文皇后)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手腕。她敏銳地認識到兩紅旗旗主禮親王代善的分量,以高超的斡旋能力爭取到代善及其掌控的兩紅旗支持,進而將鑲藍旗也納入福臨陣營。在母親布下的棋局中,福臨登上帝位,而手握國柄的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
權力格局的劇變催生了「太后下嫁」的千古謎題。據《清朝野史大觀》所載,多爾袞曾以順治帝名義頒詔天下,聲稱「皇叔攝政王現在是單身,其身份、地位和相貌,皆為國中第一人」,且「太后非常願意放棄自己的地位嫁給他」。此說自明末清初流傳,至清末排滿思潮興起時再度熾烈。
孝庄文皇后
支持「下嫁說」者認為:
1. 政治聯姻符合情理與舊俗:滿族早期確有「兄死則妻其嫂」的收繼婚遺風。孝庄為鞏固兒子帝位,通過聯姻進一步綁定手握大權的多爾袞,是擴大勢力的現實選擇。
2. 稱謂與特權隱含關係:
蔣良騏《東華錄》記載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又來到皇宮內院」。若非身份特殊,頻繁出入內廷為禮法所不容。
《李朝實錄》記載順治六年清使至朝鮮,國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面對朝鮮國王的詢問,使臣解釋去掉「叔」字是「朝中可喜可賀」之事,意味着多爾袞與皇帝「成了一家人」。
多爾袞死後被破格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尊榮至極。
3. 孝庄葬儀的反常:孝庄臨終前對康熙帝明確表示不願驚動安葬已久的皇太極,要求就近安葬於順治帝福臨的孝陵附近。此舉違背了清朝帝後合葬的祖制,被解讀為她因下嫁小叔多爾袞而自感愧對太宗,故選擇遠離昭陵。
4. 時人詩文與秘檔傳聞:
南明大臣張煌言在《建州宮詞》中直書:「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此詩在當時流傳。
據傳清末內閣庫曾發現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雖原件未存世,但劉文興在《皇父攝政起居注》跋語中提及此事,曾引發朝野震動。
多爾袞
質疑「下嫁說」者則指出:
1. 缺乏直接清宮檔案證據:清宮秘檔及《清實錄》等核心官方文獻中,並無關於太后下嫁的確切記載。
2. 稱謂解讀的歧義:
孟森在《太后下嫁考實》中力辯,「皇父」之稱可能僅為尊崇之極的封號,或源於滿語舊俗中對尊長可稱「父」的習慣。
多爾袞之前的封號「皇叔父攝政王」在滿文中已有類似「父」的含義(汗的叔父父王),晉封「皇父攝政王」未必表示與順治確立父子關係。
3. 詩作與野史的可信度:認為張煌言作為敵國遺臣,其詩作屬於遠道傳聞和故國流言,屬政治攻擊,不足為信史。《清朝野史大觀》等記載亦被視為小說家言。
4. 政治邏輯的再審視:孝庄作為太后,其地位已極尊崇,下嫁權臣多爾袞雖可能帶來一時穩固,但從禮法及長遠看,也可能削弱其自身及順治的權威,風險巨大。
攝政叔父王令旨
懸而未決的歷史之謎
「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交織着權力鬥爭、民族習俗、宮廷秘聞與文獻真偽的重重迷霧。支持者手握稱謂變化、使節對話、葬儀反常、時人詩文等多重旁證;質疑者則強調核心檔案的缺失、稱謂的合理解釋、敵對史料的政治傾向以及行為本身的政治風險。
至今,它仍是清初史研究中聚訟紛紜的一大公案。孝庄文皇后最終長眠於清東陵風水牆外,既未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也未與兒子福臨同陵。雍正帝將她的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使她成為清東陵輩分最高的墓主。這座孤懸於風水牆外的陵墓,如同那段撲朔迷離的歷史,在時空的塵埃中默默矗立,引人無限遐思。這究竟是政治智慧的絕唱,還是歷史留給我們一道永恆的謎題?只有當紫禁城深鎖的檔案重見天日,或新的地下證據開口說話,這樁清宮懸案才有望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