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2025年07月06日23:22:11 歷史 1987

當1992年的東京國宴上,老布殊將嘔吐物濺落在日本首相宮澤喜一的禮服上時,68歲的老布殊或許未曾想到,這個失態,會成為政治生涯的污點。

作為美國最後一位「二戰總統」,他的人生軌,體現了19到20世紀「美國夢」深層邏輯。

身為頂級「老錢」的後代,老布殊含着金鑰匙出生,年少時性格叛逆,卻因為戰爭改變人生軌跡。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二戰爆發後,富家子弟老布殊參軍,在太平洋血戰4年。這一經歷,成為他踏入政界的跳板。

從太平洋戰場的魚雷機駕駛員,到中情局局長,從德克薩斯石油大亨到白宮主人,他政治生命的起落,始終交織着家族使命。

老布殊參軍、從政,短短20年成為高級政客,70年代末當上副總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族幫助,父親要求他為布殊家族保駕護航。

因為和中國的親密關係,老布殊甚至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美國總統之一。他晚年還感嘆,自己最難忘在中國的工作經歷。

那麼,老布殊本人有怎樣的人生?他都有哪些特殊遭遇?老布殊帶着美國打贏冷戰,為何最終卻下台?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一】

老布殊:勇斗日寇的富二代

1944年9月3日的日本父島群島,19歲的海軍飛行員喬治・布殊從墜落的TBF「復仇者」魚雷機中跳傘逃生。

漂浮在太平洋的他,目睹了機組其他2名成員被日軍俘獲的過程。

這段經歷,在戰後解密文件中被殘酷地放大:被俘美軍士兵遭受活體解剖與食人儀式,日軍士兵在日記中記載「將美國人的肝臟切片佐酒」。

這種極端暴力場景,可能給老布殊留下心理陰影,以至於五十年後在國宴上,生魚片觸發了這位老兵的黑暗記憶,讓現場一片狼藉。

其實,對於美國人來說,一位「老錢」家族的傳人能去打仗,已經很不容易了。

老布殊的祖父塞繆爾・布殊,是洛克菲勒軍工複合體的早期合伙人,在一戰期間通過武器貿易積累資本,使家族躋身美國東北部權貴階層。

這種出身決定了老布殊的戰爭參與,並非底層青年的生存選擇,而是精英階層的責任。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1942年,老布殊隱瞞年齡加入海軍時,家族已在鋼鐵、石油等領域建立商業帝國。

而幾十年後,父島事件留下的心理創傷,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轉化為老布殊的政治資本。

例如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老布殊就頻繁提及二戰經歷,將對薩達姆的軍事行動隱喻為「對法西斯的再次清算」,儘管兩者存在本質差異。

二戰結束後,老布殊進入耶魯大學繼續讀書。在耶魯大學檔案館藏的書信顯示,在1948年入學時,其父普雷斯克特作為康涅狄格州聯邦參議員,明確要求校方「培養其承擔公共責任的品格」。

大學畢業後,老布殊在1951年創立「布殊-奧弗比石油公司」。他依託家族人脈獲得德克薩斯油田的開採權,通過海洋石油開發,在30歲時躋身百萬富翁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布殊傳》中刻意淡化老布殊家族背景,塑造「白手起家」的商業神話,給總統的「美國夢」增加傳奇色彩。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1962年,身家已達1500萬美元的老布殊做出關鍵人生選擇——放棄石油帝國的擴張,投身德克薩斯州政壇。

這一轉變背後,是布殊家族「商業-政治」雙軌發展策略的必然要求。

在美國社會體系中,缺乏政治話語權的商業資本,難以抵禦政策風險。

所以,老布殊的父親普雷斯克特作為共和黨建制派元老,早為兒子規划了「參議院-內閣-白宮」的晉陞路徑。

1964年,老布殊在競選聯邦眾議員時,家族動用石油行業網絡遊說各界,募集到超出對手三倍的競選資金,這種資金優勢最後變成選舉勝勢。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二】

棄商從政,老布殊最難忘北京

1974年,老布殊出任「駐京聯絡處主任」的經歷,意外成為他政治人格的重塑期。

與同時代美國政客不同,他放棄專車而選擇騎單車穿行北京衚衕,這種行為既有打破冷戰時對西方人刻板印象的考量,也暗含對中國社會的真實好奇。

毛主席在兩次接見中,也對老布殊的「膽識」給出評價,被老布殊團隊轉化為獨特的政治資本。

老布殊也在晚年坦言,在北京的一年,是人生最難忘的記憶。

1988年總統競選期間,競選團隊製作的「北京衚衕騎行」紀錄片,成功塑造了老布殊「務實國際主義者」形象。這種與中國的特殊聯結,在冷戰末期成為老布殊外交策略的重要支點。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在北京之行後的70年代中期,中情局局長的1年經歷,則深刻影響了老布殊的權力運作邏輯。

他主導的海洛因和軍火秘密網絡調查,揭示了美國情報系統與跨國犯罪的複雜勾連。這種對權力陰暗面的認知,使他在冷戰後期的外交博弈中更注重實用主義策略。

1989年上台後,老布殊既延續里根的對蘇強硬政策,又通過「戰略模糊」維持中美關係穩定,讓美國對蘇聯形成外交壓制。

1990年與戈爾巴喬夫談判時,他一面承諾「北約不東擴」的口頭協議,一面加速與東歐國家的秘密接觸。

這種「雙重博弈」策略,直接促成了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傾向,為1991年蘇聯解體埋下伏筆。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不過,老布殊執政期間,也面臨著罕見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1989年上台時,蘇聯經濟已陷入滯脹,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出現鬆動跡象。

他採取高壓威懾、利益誘導的複合策略:一面通過「星球大戰」計劃維持軍備壓力,另一方面通過世界銀行向蘇聯提供有限貸款,誘導蘇維埃進行市場化改革。

1990年6月,他在得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的演講中提出「新世界秩序」概念,試圖將冷戰勝利,轉化為美國單極霸權的理論基礎。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然而,1990年8月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突發事件,徹底打亂了老布殊的戰略節奏。他不得不發起戰爭,解放科威特。

儘管海灣戰爭以美軍「零傷亡」的神話告終,但這場戰爭對老布殊的政治命運產生了致命反噬。

從經濟視角看,戰爭導致聯邦財政赤字從1989年的2210億美元,飆升至1992年的2900億美元。

為緩解財政壓力,老布殊被迫打破「不加稅」的競選承諾,簽署《1990年預算調整法案》,將最高邊際稅率從28%提高至31%。

這一舉措直接觸怒了共和黨保守派選民,成為1992年大選失利的關鍵轉折點。可老布殊沒注意到這點,他將「贏得冷戰」作為最大政治資本,卻忽視了美國選民的經濟訴求。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三】

父子兩任總統,老布殊晚年無憾

1991至1992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攀升至7.8%,製造業崗位流失嚴重。

可在此時,老布殊在競選期間仍頻繁提及東歐劇變等國際事務,被克林頓團隊譏諷為「不關心國內問題的總統」。

這種外交成功,內政失敗的悖論,本質上是美國戰後精英政治的矛盾——當冷戰意識形態共識消失後,政客們難以適應選民關注點從「國家安全」向「經濟安全」的轉移。

1992年,老布殊在遺憾中下台了。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老布殊的政治遺產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布殊家族的權力遺傳機制。

2001年,小布殊入主白宮,完成了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父子總統」現象,這種政治傳承背後,是美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從老布殊1989年任命詹姆斯・貝克為國務卿,到小布殊政府中的「鮑威爾-拉姆斯菲爾德」國防部組合,兩代布殊政府的核心班底高度重合,形成了穩定的權力精英圈層。

這種家族政治模式,保護小布殊完成任期。

兒子下台後,老布殊才安心養老。但作為老飛行員,他的晚年也不太安靜。

從75歲開始的生日跳傘儀式,與其說是個人勇氣的展示,不如說是家族政治品牌的視覺營銷。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2014年老布殊90歲生日跳傘時,「福克斯新聞」進行全程直播,將老布殊塑造為「美國精神」的具象化符號。

這種符號化運作,反而讓人想起老布殊的陰暗面:

比如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聯軍對伊拉克平民的「震懾性打擊」,導致10萬非戰鬥人員傷亡。

又如中情局任內對智利皮諾切特軍政府的支持,留下人權記錄的污點。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國際社會對老布殊的評價則比較豐富。

西方媒體將他譽為「20世紀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領袖」,強調其在冷戰終結中的歷史作用。而發展中國家的輿論,更關注其政策背後的霸權邏輯。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老布殊政府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暴露了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利己主義本質。

這種評價分歧,本質上是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重構中權力話語的爭奪。

老布殊:推動蘇聯解體,卻導致美國人失業,感嘆在中國工作最難忘 - 天天要聞

當老布殊在2018年離世時,美國媒體用「最後的二戰總統」定義其歷史坐標。

從父島海域的逃生者到東京國宴的失態者,從德克薩斯石油大亨到北京衚衕的騎行者,他的人生軌跡串聯起美國20世紀權力結構的關鍵節點。

老布殊的政治生涯揭示了一個深刻悖論:作為冷戰勝利的操盤手,他未能適應後冷戰時代的政治邏輯轉換。

作為家族政治的忠實執行者,他又親手將美國帶入「王朝政治」的爭議境地。

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回望,老布殊時代留下的遺產,無論是外交失態,還是資本到政治的轉換機制,抑或新世界秩序的霸權構想,都成為解析美國政治深層危機的重要密碼。

他的人生如同多稜鏡,折射出20世紀美國權力運作的光榮與陰影,也預示着21世紀全球秩序重構的複雜前景。

參考資料:

1.《從老布殊到小布殊——中美關係16年風雨路》,黃放

2.《老布殊:從油公司總裁到美國總統》,清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 天天要聞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據云南玉溪市紀委監委7月7日消息:玉溪市華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戴吉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戴吉國(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戴吉國,男,漢族,1982年8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黨員。戴吉國歷任江川縣委政研室主任,共青團江川縣委副書記、書記、青聯主席,共青...
第三次世界大戰?《紅色警戒:世界戰火》震撼登場,32個國家開戰 - 天天要聞

第三次世界大戰?《紅色警戒:世界戰火》震撼登場,32個國家開戰

大家好,我在遊戲荒的時候,經常會打開那些經典遊戲,玩上一局感覺非常爽。尤其是《紅色警戒2》,即時戰略玩法緊張激烈,多人戰鬥和戰役都十分出色,現代戰爭手段也相當豐富。可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玩法已經爛熟於心了,打來打去沒有新鮮感。最近,有網絡大佬基於《紅色警戒2》開發了全新的PC版《紅色警戒:世界戰火》MOD,...
國手+2!貴州兩名文物匠人摘全國文物技能獎 - 天天要聞

國手+2!貴州兩名文物匠人摘全國文物技能獎

全國文物職業技能最高獎頒獎了!貴州兩名「手藝人」憑實力當「國手」!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7月6日,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的2025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結果揭曉。來自貴州的選手吳勝成獲木作文物修復師一等獎,滕昭玉獲金屬文物修復師三等獎,這也是...
死亡失蹤超百人:美國得州洪災是天災還是人禍? - 天天要聞

死亡失蹤超百人:美國得州洪災是天災還是人禍?

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因暴雨引發洪災,截至當地時間6日,已造成至少82人死亡、約40人失蹤。美國總統特朗普6日表示,得州洪災是「百年一遇」「沒人預見到」。得州向來洪水多發,然而為何這次災情如此嚴重、傷亡如此巨大?在這場悲劇後,美國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這次洪水造成如此大傷亡,有天災更有人禍。特朗普簽署「重大災...
日本天皇首訪蒙古國,專程祭奠日軍亡靈,這讓中國人很不舒服 - 天天要聞

日本天皇首訪蒙古國,專程祭奠日軍亡靈,這讓中國人很不舒服

前言正值二戰結束後80周年,應蒙古國邀請,日本天皇德仁首次對蒙古國進行訪問,蒙古國對此給予高規格接待,邀請日本天皇夫婦出席「那達慕大會」的開幕儀式,並參觀多個景點和日本投資項目。祭奠亡靈背後7 月 9 日清晨,天皇夫婦的車隊悄然駛入烏蘭巴托
民國將領之川軍青翰南 - 天天要聞

民國將領之川軍青翰南

(本人櫥窗裏面有很多關於民國歷史書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創作最大動力。)民國時期,四川軍閥熊克武打敗另外一個軍閥劉存厚後,熊克武就控制了四川軍政大權,而熊克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就不斷排擠其他派系的將領,最終四川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