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回憶

2025年07月03日10:02:04 歷史 1971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五四運動後,由於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提高,由於馬列主義的介紹、研究與宣傳的相當普遍,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的先導,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階級基礎、思想準備與國際聲援等客觀與主觀條件,都已經具備了。

李達: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回憶 - 天天要聞

中共一大紀念館內的一大代表群體銅像。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東方局派了魏金斯基(他的夫人同行)來到北京

據他說,東方局曾接到海參崴方面的電報,知道中國曾發生過幾百萬人的罷工、罷課、罷市的大革命運動,所以派他到中國來看看(他曾經在美國做工多年,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

他到北京以後,首先訪問了以李大釗同志為首的許多進步人士,舉行過幾次座談會,許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也參加了。因為蘇俄政府第一次對中國的宣言(即廢除帝俄政府與中國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剛傳到中國,中國很多社會團體都表示熱烈歡迎,所以一聽到蘇俄人來到北京,大家感到特別高興。魏金斯基在幾次座談會上,報告了俄國十月革命以後的實際情況及其對外政策。當時李大釗同志等對於這位好朋友,很誠懇地和他交換意見,至於那些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只帶着好奇心,參加了一兩次座談,以後和他也疏遠了。和他經常接觸的還有張太雷(因為他懂英文)、楊明齋(華僑,因為他在俄國東方大學讀過書,懂俄文)兩人。

由於李大釗同志的介紹,魏金斯基到了上海,訪問了《新青年》、《星期評論》、「共學社」等雜誌、社團的許多負責人,如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及其他各方面在當時還算進步的人們,也舉行過幾次座談。其經過也和在北京的一樣,最初參加座談的人還多,以後就只有在當時還相信馬列主義的人和魏金斯基交談了。由於多次的交談,一些當時的馬列主義者,更加明白了蘇俄和俄共的情況,得到了一致的結論——「走俄國人的路」。

這時候,「中國共產黨」發起的事被列入了日程。魏金斯基來中國的主要任務是聯繫,他不懂得什麼理論,在中國看了看以後,說中國可以組織中國共產黨,於是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沈玄廬、戴季陶等人就準備組織中國共產黨。當時在上海參加發起的人有陳獨秀、李漢俊(黨成立大會以後退出)、陳望道(黨成立大會以後退出)、俞秀松、施存統(參加後去日本留學,現屬民建)、沈玄廬(第二年退出)、李達等。當時還曾起草一個黨章草案,由李漢俊用兩張八行信紙寫成,約有六七條,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中國共產黨用下列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一、勞工專政,二、生產合作。」我對於「生產合作」一項表示異議,陳獨秀說:「等起草黨綱時再改。」

這個組織發起後,由陳獨秀、李漢俊找關係。當時在全國各地發起組織共產黨的有:在北京的李大釗、張太雷、鄧中夏、張國燾、劉仁靜、羅章龍、李梅羹等人;在武漢陳潭秋、董必武、包惠僧等人(李漢俊本人也去到武漢);在廣東的譚平山、陳公博、陳達材等人;在濟南王盡美鄧恩銘等人;在東京的施存統、周佛海等人;在湖南由毛澤東負責;另函約巴黎的朋友在巴黎組織。邵力子、沈雁冰是在黨發起以後才加入的(以後又都退出了)。截至1921年6月,共有8個中國共產黨小組,巴黎小組與國內各小組當時聯繫很欠缺。

成立共產黨的會議是在《新青年》雜誌社內召開的。在會上大家提供的工人運動的材料很少,第三國際的宣言和決議案在這次會議上也出現了。當時黨的上海小組的工作分兩部分:一是宣傳工作,一是工運工作。宣傳方面,決定把《新青年》作為公開宣傳的機關刊物,從8卷1號開始。另行出版《共產黨》月刊(報紙16開本,約32面),作為秘密宣傳刊物。1920年11月間出了創刊號,這刊物的內容主要是刊登第三國際和蘇俄的消息、各國工人運動的消息。至於工運方面,在上海楊樹浦組織了一個機器工會,由李中主持;此外還在上海小沙渡路籌組紡織工會,但未組成。

李達: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回憶 - 天天要聞

▲《新青年》雜誌第8卷第1號

黨的上海發起組,推陳獨秀做書記。另外還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簡稱S.Y.),因為當時有許多青年離開學校和家庭來到上海找《新青年》社想辦法,所以上海共產黨組織就把他們組織成為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的團部設在華龍路漁陽里六號,兩層兩底的房子里,掛了「外國語學校」的招牌,團員有20餘人,由魏金斯基夫人教授俄文,團務由俞秀松主持。除上海外,北京、武漢、長沙也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組織。

1920年,孫中山廣州做大元帥。11月,他邀約陳獨秀去廣州做教育廳長。陳把書記的職務交由李漢俊擔任,《新青年》也交他和陳望道主編,我負責編《共產黨》月刊,這份雜誌的稿子主要由《新青年》社供給。12月間,魏金斯基回到蘇俄去了。當時黨的工作經費,每月僅需大洋二百元,大家卻無力負擔,因為當時在上海的黨員大都沒有職業,不能掙錢,搞工人運動沒有錢不成。《新青年》社在法租界大馬路開了一家「新青年書社」,生意很好。李漢俊向陳獨秀寫信提議由「新青年書社」按月支二百元做黨的經費,陳獨秀沒有答應。還有陳獨秀臨去廣州時,曾對李漢俊約定,《新青年》每編出一期,即付編輯費一百元。後來李漢俊未能按月編出,該社即不給編輯費,因此李漢俊認定陳獨秀私有欲太重,大不滿意。這是他兩人之間的衝突的起源。這時候黨的經費是由在上海的黨員賣文章維持的。往後因為經費困難,《共產黨》月刊就中止了。

1921年2月,陳獨秀起草了一個黨章,寄到上海。李漢俊看到草案上主張黨的組織採取中央集權制,對陳獨秀甚不滿意,說他要黨員擁護他個人獨裁,因此他也起草了一個黨章,主張地方分權,中央只不過是一個有職無權的機關。陳獨秀看了李漢俊這個草案,大發雷霆,從廣州來信責備我一頓,說上海的黨員反對他,其實我當時並不知道這件事。從此以後,陳獨秀和李漢俊兩人之間的裂痕愈來愈深。我覺得黨剛才發起就鬧起分裂來,太不像話,只得調停於兩者之間,要大家加強團結。但李漢俊態度堅決,不肯接受調停,並連書記也不做了,《新青年》也停刊不編了。他就把黨的名冊和一些文件移交於我,要我擔任書記。我為了黨的團結,只好接受了。李漢俊原是無政府主義者,後來看了考茨基的書才轉變過來。他很想做合法的馬克思主義者,主張參加資產階級議會去宣傳無產階級的政見。他的本性原是一個熱衷於利祿的人,所以在黨的成立大會開過以後,就跑到國民黨去了。

1921年6月中旬,馬林(荷蘭人)和尼克爾斯基(俄國人)由第三國際派到上海來,和我們接談了以後,他們建議我們應當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於是由我發信給各地黨小組,各派代表兩人到上海開會。

來源:曲青山 柴方國主編《中國共產黨100年口述史》,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作者李達(1890—1966),中共一、二、三、八大代表,曾任湖南大學校長、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等職;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海報 | 運河德比,「碼上見」! - 天天要聞

海報 | 運河德比,「碼上見」!

一條大運河,串聯起揚州與無錫兩座「漕運心臟」,激蕩3000年澎湃。揚州碼頭承載帝王南巡與漕糧北運的史詩,無錫四大碼頭則譜寫工商文明的序章。從「漕運心臟」到綠茵戰場,誰主沉浮?
特朗普步步緊逼,加拿大打響反美「第一槍」,美企痛失20億美元 - 天天要聞

特朗普步步緊逼,加拿大打響反美「第一槍」,美企痛失20億美元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由於加拿大堅持推出針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數字服務稅,美國決定立即停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加拿大財政部長商鵬飛宣布,不會推遲向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的計劃,數字服務稅自6月30日生效。美國一直反對加拿大徵收數字服務稅的計劃,並
解放區斬獲2025年焦作市「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小學男女組桂冠 - 天天要聞

解放區斬獲2025年焦作市「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小學男女組桂冠

在剛剛閉幕的「奔跑吧·少年」2025年焦作市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運動會足球比賽暨焦作市「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小學男子組、女子組比賽中,解放區七百間小學男子足球隊、豐澤園小學女子組經過六輪角逐,雙雙斬獲2025年焦作市「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小學男女組桂冠。這是解放區貫徹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強力推進校園足球運動的...
香港青少年赴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重走校友報國路 - 天天要聞

香港青少年赴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重走校友報國路

中新網瀋陽7月3日電 (記者 韓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16名香港培僑中學學生7月2日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重溫歷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香港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培僑中學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曾有20餘名校友報名參加志願軍。當天,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學生們重走校友報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