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2025年06月16日23:12:05 歷史 1557

新華社阿拉木圖6月15日電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新華社記者趙嫣 趙宇 陸浩

習近平主席曾多次講述一段感人的中哈友誼故事:“80多年前,中哈兩位音樂家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在阿拉木圖相識相知,結下了跨越國界的兄弟情誼。”“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今年是冼星海誕辰120周年。拜卡達莫夫的女兒巴德爾甘·拜卡達莫娃已年近八旬,大病初癒的她在阿拉木圖的家中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6月11日,巴德爾甘·拜卡達莫娃在阿拉木圖的家中。新華社記者鄭開君 攝

拜卡達莫娃說,冼星海曾向她們一家反覆講起自己的兩個心愿:一是希望能夠找到他的家人,告訴他們自己在阿拉木圖的日子;二是希望能把他最後的作品帶回中國。“關於這兩個心愿的故事延續至今,足以說明真摯的友誼能跨越時空、生生不息。”

“一個哈薩克斯坦-中國大家庭”

1940年5月,冼星海從延安前往蘇聯,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1941年,受戰爭影響,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回國受阻,1942年底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可依然找不到回國的辦法。素昧平生的拜卡達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

那是一個冬日,拜卡達莫夫在街頭看到一個身材消瘦、衣衫單薄的年輕人,坐在手提箱上,抱着小提琴。雖然言語不通,但拜卡達莫夫看出這位年輕人遭遇了困難,於是拉起年輕人的手,拿起手提箱,把他帶回了家。兩位音樂家在艱難歲月中相互扶持,用音樂激蕩着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不屈意志,患難與共的情誼讓兩國人民感念至今。

“多年來父親一次次的講述和親人們的回憶,讓我感覺自己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人。”拜卡達莫娃說。老人退休前是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音樂學院副院長。書房的牆上展示着各種做工精美的民族樂器,靠牆的書櫃里擺放着父親拜卡達莫夫的畫像。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拜卡達莫娃家中擺放着父親拜卡達莫夫的畫像。新華社記者 馬崢攝

拜卡達莫娃告訴記者,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一家共同生活的日子艱難而溫暖。食品憑票供應,數量少得可憐,“奶奶在房前屋後種了土豆胡蘿蔔,再把土豆拿去換油和其他東西,一家人勉強度日。”看着冼星海,奶奶總心疼地說“太瘦了”。寒冬里,冼星海沒有禦寒的外套,“奶奶一針一線地把一件舊外套按照他的身材改好,送給他”。

拜卡達莫夫去世後,他的家人也始終記掛着冼星海的心愿。1986年,在多方奔走努力下,拜卡達莫娃一家終於同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取得了聯繫。“當年冼妮娜第一次來到哈薩克斯坦,我們同她仔細回憶了她父親在這裡的生活。那是我們友誼的開始,更可以說是我們兩個家庭變成了一個哈薩克斯坦-中國大家庭。”拜卡達莫娃說。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2024年10月9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左)和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之女拜卡達莫娃闊別5年後在武漢約見。新華社發(劉天一攝)

拜卡達莫娃說,習近平主席所講述的這段“跨越國界的兄弟情誼”,是“哈中兩國友誼的象徵”,也是“民間外交的典範”。身為這段友誼的傳承者,她近年來同中國的聯繫日益緊密。老人見證着這段父輩的友誼持續促進哈中文化交流,也欣喜地觀察到兩國多領域務實合作蓬勃展開。“這樣的故事越多,人們的心就會越近。”

“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

拜卡達莫夫家中“總有音樂縈繞”。在中哈兩位音樂家的交流中,音樂是最重要的語言。

戰火阻不斷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滿江紅》……一部部作品,一張張手寫的曲譜上,凝結着冼星海的心血和情感。

在拜卡達莫夫力薦下,冼星海還承擔起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迹創作交響史詩的重任。在拜卡達莫夫搜集的大量民歌基礎上,冼星海創作出的《阿曼蓋爾德》,深深鼓舞了當地民眾。在哈薩克斯坦,冼星海還教授樂理、傳授演奏技藝、舉辦音樂會,受到當地民眾的廣泛歡迎。

1944年年初,冼星海經拜卡達莫夫推薦,前往科斯塔奈市音樂館擔任音樂指導。1945年,在一次赴偏遠山村的巡迴演出中,冼星海染上肺炎,後病逝於莫斯科

拜卡達莫娃說,冼星海希望將這些為當地人民創作、也寄託着自己真摯感激之情的音樂作品帶回中國。“我也從事音樂,我很清楚‘最後的作品’對一位音樂家來說意味着什麼,猶如最後的呼吸。”拜卡達莫娃說,“奶奶、父親、姑姑都去世了,為了冼星海的兩個心愿,為了將‘最後的作品’帶回中國的使命落在我的肩上,我必須完成。”

受條件所限,《阿曼蓋爾德》最初是鋼琴二重奏版。多年後,拜卡達莫娃委託哈薩克斯坦作曲家巴基爾·巴雅胡諾夫將《阿曼蓋爾德》改編為更加立體飽滿的管弦樂版本,並努力推動這部作品回到中國演出。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這是冼星海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2023年12月,“紀念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和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友誼主題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管弦樂版本《阿曼蓋爾德》在冼星海的故鄉首演。

“那是一種巨大的幸福感,我對自己說,‘你終於做到了!’”回想起那一刻,拜卡達莫娃仍然激動不已。“冼星海沒有回去的祖國,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

“傳遞反壓迫、抗侵略的共同聲音”

“為著要生存,我們就得一起努力,去保衛那比自己母親更偉大的祖國。”冼星海曾在一封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冼星海出生在一個貧苦船工家庭,在母親的民謠和外祖父的簫聲中長大。1929年,24歲的冼星海遠赴法國巴黎勤工儉學,追尋音樂夢想。他曾撰文明志——“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6月5日,在延安文藝紀念館拍攝的冼星海《創作札記》中的文字。新華社記者 鄭開君 攝

“救起不振的中國”奠定了冼星海的人生和創作基調。1935年,冼星海從巴黎學成歸國,積極投身抗戰歌曲、救亡音樂創作和傳播事業。1938年,他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

寒冬的窯洞非常寒冷,但冼星海為救國而歌的熱情比火還要熾熱。一張老照片中,冼星海裹緊棉大衣坐在小炕桌前,眉毛微蹙,執筆思考。正是在這裡,冼星海連續工作六天六夜,創作出《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從心底發出的歌聲,是為抗戰發出的怒吼,是為正義譜寫的旋律,從那時起就傳出延安,傳遍中國,傳向世界,傳唱至今。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這是1939年魯藝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延安文藝紀念館供圖)

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黃河大合唱》濃縮了冼星海二十年來對音樂創作的追求與努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鍵時刻,冼星海用音樂詮釋着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傳遞着世界人民反壓迫、抗侵略的共同聲音。”

當時的延安物資匱乏,不具備演奏交響樂的足夠樂器。因此,最初版本的《黃河大合唱》用簡譜寫就。赴蘇聯工作後,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補寫了序曲和管弦樂隊伴奏總譜。

2005年,他的女兒冼妮娜歷時8年整理的著作《黃河大合唱》出版,包括“延安版本”和“蘇聯版本”,“用實際行動彌補了父親當年的遺憾”。

“珍貴記憶代代相傳”

“我們已不止一次在舞台上演唱《黃河大合唱》。在我看來,這是中國最為優秀而動人的作品之一。從音樂家到普通民眾,所有人都能欣賞它、理解它,並從中汲取力量。”哈薩克斯坦國立拜卡達莫夫合唱團指揮貝姆貝特·德梅奧夫告訴新華社記者。

2024年是《黃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當年10月,德梅奧夫帶領哈薩克斯坦國立拜卡達莫夫合唱團在武漢舉行音樂會。當激昂的旋律響起,當哈薩克斯坦音樂家用中文演唱《黃河大合唱》,現場響起持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6月12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江布爾國家音樂廳拍攝的《黃河大合唱》中、俄文曲譜。新華社記者 鄭開君 攝

“近年來,從密切的高層交往到豐富的人文交流,兩國關係越來越親密。”德梅奧夫說,期待習近平主席此次赴哈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能“促進雙方各領域合作繼續深入發展”。

拜卡達莫夫合唱團領唱羅扎·巴克別爾格諾娃說,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的跨國兄弟情誼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珍貴記憶,期待未來兩國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在德梅奧夫看來,冼星海所譜寫的《阿曼蓋爾德》和《黃河大合唱》一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體現了冼星海對哈薩克民族、文化、歷史的深入研究,深受當地民眾喜愛。“非常感謝冼星海為我們寫出這樣的作品。”德梅奧夫說。

作為冼星海的知音和哈薩克斯坦知名作曲家,拜卡達莫夫同樣心懷愛國熱忱,以音樂鼓舞民眾反抗壓迫,畢生致力於哈薩克民族音樂的搜集、記錄、傳承。他所創作的《冬不拉舞曲》《挑水姑娘》等作品至今廣為流傳。

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余亞飛說,以民族音樂喚起民眾的抗爭精神、不屈意志和必勝信心,這是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的共同追求,是《黃河大合唱》和《阿曼蓋爾德》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這也是我們現在仍懷念他們、銘記歷史、傳承友誼的真正意義”。

心相近丨讓珍貴記憶代代相傳——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兄弟情誼融入新時代中哈友好宏大樂章 - 天天要聞

6月10日,在阿拉木圖拍攝的冼星海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鄭開君攝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同拜卡達莫夫大街位置相鄰。在冼星海大街一端,冼星海紀念碑巍然矗立,以中哈俄三種文字寫道:“謹以中國傑出作曲家、中哈友誼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街”。

“哈薩克斯坦年輕一代應該了解並延續這樣美好的友誼,相信今後還會有更多哈中友好的佳話。”附近居民烏蘭·別克穆漢別托娃說。

高齡和疾病沒有阻擋拜卡達莫娃為傳承友誼而奔走的腳步。老人計劃今年8月再訪廣州,專程捐贈冼星海曾使用過的數件珍貴物品以及相關的歷史資料。她也打算帶着外孫女去看看冼星海的故鄉。“我希望父輩間這份親人般的情誼、兩個國家間的珍貴記憶代代相傳。”拜卡達莫娃說。

來源: 新華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 天天要聞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中國日報7月7日電,以"本土根基與人類情懷"為主題的"水鄉生態 文學點亮"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近日在鹽城草房子文學館舉行,標誌着"我心中的樂園——世界兒童文學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由生命樹文化促進中心、中共鹽城市鹽都區委宣傳部主辦,江蘇大縱湖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鹽都,這片位於長三...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天天要聞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明明比長江短,為何被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像中國一樣,獨佔兩條河流究竟有多難?黃河vs長江數據顯示,黃河全長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長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是黃河574億立方米的16.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 天天要聞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可一世的日軍進逼山西“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軍指揮部向115師下達了作戰命令。於是,朱德電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八路軍第115師主力由紅一軍改編,在平型關戰鬥中投入...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 天天要聞

“80後”縣長戴吉國,主動投案!他曾要求下屬不當反面案例“主角”

據云南玉溪市紀委監委7月7日消息:玉溪市華寧縣委副書記、縣長戴吉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目前正接受玉溪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戴吉國(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戴吉國,男,漢族,1982年8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黨員。戴吉國歷任江川縣委政研室主任,共青團江川縣委副書記、書記、青聯主席,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