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盧溝橋的槍聲震撼了整個中國。
面對日軍的侵略與國內的內戰局勢,國共兩黨決定重新握手合作,開啟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篇章。
在福建漳浦,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正在上演,閩南紅軍獨立第三團近千名將士被國民黨157師誘騙繳械。
副團長盧勝帶領80多名骨幹連夜突圍的壯舉,不僅挽救了革命火種,更成就了一位開國中將的輝煌人生。
山雨欲來
1937年5月,閩粵邊區特委代理書記何鳴接到中央指示,要求南方紅軍游擊隊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改編事宜。
當時,閩南紅軍獨立第三團活躍在漳浦、雲霄、平和一帶,由何鳴任團長,盧勝任副團長,全團約1000餘人。
抗日情緒日益高漲,何鳴和紅三團感到,國共兩黨的合作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他們既渴望能夠加入抗日陣營,也擔心自己長期遊走在敵我之間的狀態,可能導致失去更大的機會。
國民黨157師的來信與國民黨政府的合作邀請,讓何鳴做出了一個關鍵決定。
在何鳴的心中,這似乎是一次充滿希望的選擇,紅三團可以從孤立的山區中走出來,成為更大抗日力量的一部分。
這是他個人的期待,更是紅三團戰士們的願望。於是,何鳴迅速向上級申請,準備與國民黨方面進行談判。
談判桌上,國民黨157師師長黃濤表現得異常熱情。他承諾:“只要紅軍接受改編,立即發放軍餉、武器。”
何鳴急於落實中央政策,在未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於6月26日與國民黨簽訂《政治協定》,將紅三團改編為“福建省保安獨立大隊”。
實際上,蔣介石和國民黨高層,表面響應了國共合作的號召,背後卻是另一場收編與控制的遊戲。
在外界的眼中,國共合作意味着力量的聯合,可是在國民黨的高層眼裡,這一切卻是一場“高風險”的戰略布局,目的在於徹底削弱紅軍游擊隊的實力,甚至摧毀這一支在南方叛亂中的力量。
國民黨的第四路軍總司令余漢謀和157師師長黃濤,聯合設計了一個巧妙的陰謀。
看似“和平改編”的政治協定,表面上表示願意接受紅三團並將其納入正規軍序列,實則暗中策劃“請君入甕”的局。
通過這一招,國民黨通過政治協定來解除紅軍的武裝,並將其徹底收編。
對於余漢謀和黃濤來說,紅三團的“合作”不過是一次軍事上的戰略性收網,但何鳴等人太急切渴望改變現狀,急於證明自己的忠誠和合作願望,這正是他們計劃的關鍵所在。
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密電余漢謀:“對南方游擊隊,務須在三個月內徹底解決。”這份密電後來在國民黨檔案中被發現,證實了漳浦事變的預謀性質。
157師政訓處主任張光前在回憶錄中寫道:“上級明確指示,改編只是手段,繳械才是目的。”
血色黎明
7月16日凌晨,紅三團奉命到漳浦孔廟運動場“接受點驗”。戰士們排着整齊的隊伍,國民黨軍隊突然從四面八方包圍了他們。
何鳴立即感覺到事情的蹊蹺,原本滿懷期待的心情變得疑雲密布。
紅三團的指揮員與戰士們被迅速圍住,國民黨軍官大聲命令:“放下武器!”
面對突如其來的命令,何鳴抗議了好幾次,想要與上級黨組織溝通,但此時所有的抗議都顯得蒼白無力,局勢已經無法逆轉。
何鳴心才明白,這不再是改編,而是一次無聲的武裝解除。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衝突,何鳴痛苦地下令,全體戰士放下武器。
那些曾在山林中浴血奮戰的紅軍戰士,開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交出手中的武器,心中充滿了震撼和失望。
就這樣,紅三團的千餘名戰士在不戰而屈的局面下,被國民黨軍隊繳械,押送到倉庫中囚禁起來。
這場看似政治協商的合作,已然成為一場策劃周密的“陰謀”。
絕地突圍
在漳浦孔廟運動場上,被囚禁的當天下午,副團長盧勝就發現看守存在漏洞。
他在自傳中寫道:“倉庫後牆有個排水溝,勉強能容一人爬出。更重要的是,國民黨軍以為勝券在握,戒備並不嚴密。”
當晚8時,盧勝秘密召集王勝、林少克等骨幹商議,開始部署突圍計劃。
“我們分成兩組行動。”盧勝繼續部署,“第一組帶着我們的一部分骨幹,快速穿越西側的樹林,從敵人的後方突圍。第二組,則負責牽制敵人的注意力,為第一組爭取時間。我們必須快,必須隱蔽,不容有任何差池。”
王勝點了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戰鬥的決心:“明白,跟着你,絕不退縮。”
午夜時分,突圍行動開始。
王勝帶人製造騷動,高喊“着火了”,吸引守衛注意。盧勝則帶主力從排水溝爬出,用奪來的步槍擊斃了兩名哨兵。
每一步都走得異常小心,每一個信號都傳遞得極為精準。為了確保敵人沒有察覺,盧勝決定避開主要的國民黨兵力,繞過孔廟的外圍,走一條較為隱蔽的小路。
時間緊迫,必須儘快趕到預定的集結點。前方是密集的敵人防線,但在這片寂靜的夜色中,他們小心翼翼地躲過了敵人設下的所有障礙。
與此同時,第二組戰士開始行動。為了吸引敵人注意力,王勝指揮他們製造了一些聲音和假象,製造了他們正在準備撤退的假象。
破裂的木板聲、以及幾聲假意的喊叫聲讓敵人的注意力轉移。盧勝和他的隊員們抓住了這寶貴的機會,毫不遲疑地越過了敵人的警戒線。
這時,盧勝在心中暗自祈禱,一切順利。
正當他覺得自己帶領的隊伍即將成功突圍時,前方的樹叢中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盧勝立刻警惕起來,示意隊伍停下,“快,隱蔽!”他低聲命令。
敵人已經發現了他們的行蹤。那一刻,盧勝沒有絲毫猶豫,他迅速做出決策:“第一組,繼續前進,保持隱蔽!第二組,準備迎擊!”
戰士們紛紛沖向敵人的陣地,經過幾輪短兵相接的激烈戰鬥,第一組終於突破了敵人的包圍,成功抵達了預定的集結點。
這次突圍共衝出指戰員87人,攜帶步槍7支、手榴彈12枚。
157師發現後立即派兵追擊,但紅軍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在崎嶇的山路上甩開了追兵。
重整旗鼓
突圍部隊在平和縣清泉陂休整期間,盧勝派人與閩粵邊特委取得聯繫。
8月初,特委書記張敏主持召開會議,決定重建武裝,番號為“閩南抗日義勇軍第三支隊”,盧勝任支隊長。
這支不足百人的隊伍,很快發展到300多人。他們採取靈活戰術,先後襲擊了雲霄馬鋪、平和南勝等地的國民黨據點。
1937年10月,南方的紅軍游擊隊經過一系列的戰鬥和重組後,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他們正式改編為新四軍。
紅三團的骨幹力量在盧勝的帶領下,終於邁出了游擊隊向正規軍轉型的第一步。
在黨組織的指引下,紅三團正式脫離了原有的游擊戰術,開始進行更系統、更具規模的軍事訓練。
這一轉型的意義重大,它標誌着盧勝領導下的紅三團,正式融入了以抗日為核心的全新戰略布局,盧勝擔任團長。
改編後的紅三團並沒有沉浸在過去的榮耀中,而是迅速踏上了抗日的前線。
盧勝帶領新四軍的隊伍,穿越了淪陷區與敵軍對抗,始終將抗日的任務銘刻在心。
隨着新四軍的逐步壯大,盧勝和王勝的名字在華東戰場上也越來越響亮。
1939年1月,盧勝率部奇襲蕪湖官陡門偽軍據點。
這場戰鬥僅用時8分鐘,全殲偽軍200餘人,繳獲機槍4挺、步槍70餘支。陳毅司令員稱讚這是“新四軍最模範的突襲戰例”。
在經歷了無數戰鬥後,盧勝的隊伍漸漸成為了華東抗日戰線上的一支精銳力量,他們的英勇作戰和卓越指揮,使得新四軍在抗日戰場上屢屢取得戰果。
盧勝帶領新四軍參加了多場艱苦卓絕的戰鬥,經過不斷的磨礪,隊伍的戰鬥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將星之路
解放戰爭時期,盧勝歷任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師長、第三野戰軍23軍副軍長等職。
1947年孟良崮戰役中,他率部血戰三天三夜,為全殲國民黨整編74師立下大功。
1949年渡江戰役中,23軍作為東集團主力,率先突破長江防線。時任軍長陶勇在回憶錄中特別提到:“盧勝同志指揮的突擊隊,是全軍第一個登上南岸的部隊。”
1955年授銜時,這位從漳浦突圍的紅軍指揮員被授予中將軍銜。
當年繳械的教訓,則永遠載入了我軍史冊。
1960年,在編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時,將“何鳴事件”列為“喪失革命警惕性的典型案例”。
鮮血鑄就的永恆警示
漳浦事變已經過去八十多年,但它的教訓至今發人深省。
這場由國民黨精心策劃的軍事陰謀,看似是對紅軍一次致命的打擊,卻在一定程度上為革命歷史中的黨內整頓、戰術進步以及領導層的警覺性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機會。
何鳴的失誤在於:對國民黨反共本質認識不足,機械執行政策而喪失警惕,未能做好應急預案。
盧勝的成功突圍則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政治警覺,危急關頭要敢於決斷,保存有生力量重於固守形式。
如今,在漳浦縣城中心的紅軍突圍紀念碑前,每年都有大批幹部群眾前來瞻仰。
碑文上“堅定信念、勇於突圍”八個大字,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盧勝等革命先輩用鮮血鑄就的精神豐碑,將永遠激勵着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2. 《新四軍征戰紀實》(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
3. 《盧勝將軍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5)
4. 福建省檔案館藏《閩粵邊區革命歷史檔案彙編》
5. 南京軍區政治部編《華東野戰軍征戰紀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