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2025年07月04日12:10:21 歷史 6222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

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他1920年生於河南許昌,1939年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自此投身革命洪流。在烽火歲月中,他歷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化教員、太行六分區宣傳隊宣傳員、晉冀魯豫軍區文工團團員、中原野戰軍文工團隊長等職,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並曾擔任武工隊隊長。在淮海戰役中,他以隨軍記者的身份記錄歷史。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在部隊文藝戰線工作,先後任職於西南軍區戰鬥文工團、解放軍軍事學院文工團和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擔任編劇、創作組長等職。王雲同志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創作了多部有影響力的話劇、電影文學劇本(如《為了幸福》、《決戰》、《江山多嬌》、《戰鬥的山村》等)。即使在1970年提前離休回原籍後,他仍筆耕不輟,參與創作了多部反映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此次捐贈的文物種類豐富,歷史價值厚重,是研究抗日戰爭時期文化教育、宣傳動員及革命軍人經歷的重要實物佐證。主要捐贈品包括: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證、華北新華日報通訊員證、太行山區募捐救災公演證、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及勳章證書、南京軍區授勛典禮邀請函、王雲同志在太行山生活時期的老照片。

說起為什麼要把這些文物捐給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王曉思告訴記者,父親長期工作在南京,授勛和授銜都是在南京軍區,且王曉思生在南京、長在南京,對南京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今年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之前王曉思也來過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幾次,感受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實物館藏偏少。王曉思就覺得有必要盡自己的力量。為了更好的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轉變為社會記憶、國家記憶,於是決定把這些文物捐贈出來。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一本珍貴的畢業證成“傳家寶”

在這些文物當中,對於王曉思來說最珍貴的應當還是“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證”,從1940年到現在,已經有八十多年了。王曉思說,這是他們家的“傳家寶”,足以見得這件文物的含金量。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史學專家王曉華介紹,“這張畢業證,現在在全國找不出十張。在戰略條件那麼艱苦的情況下,要保存好一張紙片,並不容易,且這張畢業證出自抗大本校,就更難得了。”

畢業證上,沿用毛澤東同志為抗大第二期畢業生題的字。王曉思說,父親那一代的革命同志很少會談自己的事情,所以許多事迹都是他們陸陸續續看一些資料,還有根據他父親戰友回憶的細節得知的。

通過王曉思的描述,我們也了解到一些他的父親作為華北新華日報通訊員時期的經歷時。他的父親中學畢業,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而這在當時的八路軍中是非常稀缺的。

抗大畢業以後,王雲同志被留下來做文化教員,在部隊的文工團裡邊搞創作,組織演戲,同時還兼做通訊員。他在中原野戰軍的時候,寫過一些反映4部隊英模事迹的報道。在他的講述中,一個“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的革命戰士形象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說,今年從年初的時候就開始向社會徵集抗戰史料,除了自己購買的一部分外,就是王曉思捐贈的這些史料。由於南京地區很難得有八路軍、新四軍的史料,更顯得這批獲贈的史料及文物之珍貴。

這些史料中還有一些老照片,通過這些老照片,可以了解八路軍在太行山區工作和生活的場景。因為抗戰非常艱苦,能夠留下照片的機會並不多,而通過獲贈的這幾張照片,更能讓我們了解到當年八路軍的整個精神面貌。

這批史料入館後,博物館會更好的發揮這些史料的功能,為紅色教育做更大的貢獻。    這批文物史料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吳先斌表示,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不僅是送給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的禮物,也是送給所有人的禮物。正如歷史學家王曉華所說,文物會說話,實物給人的衝擊力和情感共鳴是不一樣的。這些文物穿越時空,滋養後人的心靈,成為守護歷史真相、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石。

實習生 徐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視頻 戴哲涵

校對  潘政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