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的槍聲尚未徹底沉寂,另一道危機的水聲卻在低處激蕩。
當地時間5月10日晚,印度與巴基斯坦同時宣布,同意在克什米爾實控線一帶立即實現停火。就在幾個小時前,巴基斯坦剛剛宣布對印度境內多個軍事目標展開打擊,行動代號“銅牆鐵壁”,包括擊落“陣風”、摧毀導彈庫等細節已陸續得到巴方確認。
看似急轉直下的局勢,背後卻仍有伏線未了。
美國搶功,印巴否認
幾乎在停火消息發布的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急不可耐地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這是“美國斡旋下的成果”,經歷了“漫長一夜的談判”。國務卿魯比奧、副總統萬斯也先後現身發聲,稱他們“持續溝通”,成功促成印巴停火。
但這套劇本,很快遭遇雙重打臉。
cnn在報道中冷靜指出:數日前,萬斯還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印巴衝突不關美國的事”;而印度政府更是直截了當地通過法新社放話——停火是“印巴之間直接對話的結果”,不點名卻處處在否認美國的“主調角色”。
換言之,美國的角色更像是“衝上台來謝幕”的觀眾。
巴基斯坦謝中國,不忘給特朗普點台階
相比印度的冷處理,巴基斯坦的外交辭令則顯得更有章法。總理謝里夫在講話中表示,“感謝美國在衝突期間所做的努力”,顯然是給足了特朗普所需的“面子工程”;但隨後話鋒一轉,他將最誠摯的謝意留給了中國,稱“中國始終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站在我們身邊”。
這不是外交辭令的客套,而是衝突期間實際動作的投影:中方不僅在聯合國立場明確,外交部長王毅也於停火前夕與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通電話,釋放出降溫信號。對於經濟與軍力均不佔優的巴基斯坦而言,這種背後的定海神針,才是真正的戰略安全感來源。
停火≠和平,水戰才是更深的戰線
雖然雙方宣布停火,但克什米爾實控線上的零星交火依舊持續,印巴互指對方違反協議。在南亞,這種“打着打着就停,再停着停着就打”的模式,早已成了一種僵化循環。
本輪衝突與2019年如出一轍:印度指責巴方庇護恐怖分子,遂以空襲報復,引發巴方反擊。為了不被民族主義情緒吞噬,莫迪政府選擇了硬頂升級,但在戰術層面上卻頻頻失手。7日空戰中,印度空軍至少損失6架戰機,這個“技術潰敗”的事實,讓新德里不得不在戰術上收手,在外交上找台階下。
但“台階”不意味着“結案”。因為衝突的更深層觸發點——水資源控制權,正悄然浮出水面。
河水未止,危機未解
這場衝突背後真正可能引爆下一輪衝突的,是印度河。
本輪衝突中,印度在8日突然開啟上游水閘,致使印度河下游水位急劇升高。印媒《今日印度》毫不遮掩地稱此舉是“對巴基斯坦施加壓力的一種方式”,簡言之,就是“水武器”。而這恰恰踩中了巴基斯坦的命門:作為印度河流域的下游國,巴基斯坦80%以上的灌溉用水依賴這條“生命之河”。
《印度河用水協定》自1960年簽訂以來,雖然屢遭爭議,但始終維繫着一線微妙的水資源平衡。而本輪衝突中,印度至今未承諾恢復執行協定,反倒在多個場合宣稱要“重新評估”,引發伊斯蘭堡的高度警惕。
水門一開,戰火未息。對巴基斯坦而言,克什米爾的槍聲尚可談,印度河的水聲卻不容商量。
停火的斷點,談判的起點
在表面的“停火協議”背後,雙方依然未就任何實質性問題籤署正式協議。印度未對襲擊事件作出任何讓步,巴基斯坦也未獲得關於水資源調配的任何保證。這種沒有文本的“默契式停火”,更像是戰略上的臨時止血,而非結構性的危機解決。
因此可以預見:如果未來談判桌上,印度繼續拒絕重返《印度河用水協定》,或者巴基斯坦得不到關於水量的穩定預期,那麼,下一輪衝突的導火索,恐怕不再是導彈,而是一場人造洪水。
中國或許不能替代歷史的裁判席,但它的存在,正在為這片焦灼之地注入某種“安靜卻必要的秩序感”。這,是新南亞戰略格局真正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