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2023年04月04日19:17:28 歷史 1121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古人常說:江山易打,不易守。

風雲人物康熙,在位的61年里,就有這樣一個“人”多次動搖他的江山,康熙為了以絕後患還下令“誅全族”。

這個“人”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讓康熙如此生氣,我們一起從歷史上“朱三太子頻頻起義”中追尋“此人”的事迹。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朱三太子的出現

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雖然最終沒落的讓人忍俊不禁,但是清朝也曾有輝煌的時刻。

較為繁榮的時期,出現在康熙和雍正在位時期,在兩位明君的統治下,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因此那段時間國庫也是最充盈的。

最為鼎盛的就是“康熙盛世”,康熙利用自己精明的政策,各種利民的政策接踵而至,也更好的促進了清王朝的發展。

他為了減少老百姓的賦稅壓力,特意下令減少每年的稅收政策,通過這一舉措,也贏得了百姓的擁護,這樣一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國家內部局面的穩定。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康熙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他還教育自己的後代,要成為一個明君,在之後太子們的臨朝中將清朝逐步推向了鼎盛。

盛景的背後,也有讓人心煩的時候,作為清朝的皇帝,“朱三太子”困擾了康熙在位的每一時期。

康熙在位的61年間,“朱三太子”總共造反了70次,算下來幾乎每年一次的概率,令康熙很是惱火,就連曾經的鰲拜吳三桂,也沒讓康熙這樣不痛快過。

“朱家三太子”的反抗,就像野火一樣,接連出現,卻沒有人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就像一片陰雲一樣,隨處飄蕩,隨時都會飄到康熙的頭頂上。

朱三太子的名字,在清朝的歷史舞台上掀起了駭人聽聞的滔天大浪,成為了大明落幕的最後一個符號,也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話還要從明朝末代皇帝說起,崇禎皇帝在苦苦支撐着搖搖欲墜的江山時,他後宮的妃子們陸續為他生下了七位皇子。

別看後代多,但是之後的幾個月里,幾個孩子陸續夭折了,只留下了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和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李自成的大軍攻進京城時,已經是“殘喘”的皇宮了,而崇禎這邊,將自己的三個孩子託付給了自己信任的老太監,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今後有機會,要為父母報仇。

之後留下一封血書,披頭散髮的登上煤山,自縊在壽皇亭內,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就崩塌了,而皇子們,在喬裝打扮下,逃離了皇城。

而崇禎皇帝最後所謂的“英勇就義”和血書內容的公布,讓之後皇子們的反清復明的氣勢更加的助長了。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明朝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瞬間垮台了,明朝的殘餘勢力也就此四散開,皇子們的下落也成為當時存在的巨大謎團, 從此朱三太子到底是什麼情況,是死是活,人到底在哪裡,沒人知曉。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南北“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的傳言,在民間的謠傳愈演愈烈,大街小巷,大家都在討論關於前朝的事情,這樣清政府很是不滿,但是也堵不住悠悠眾口。

原本不穩定的清局勢,讓想趁機掌權的人也冒充其中,不久之後,南北兩地就此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朱三太子,都想試圖借勢來反抗。

“北太子”其實是真實的太子朱慈烺,但是被自己的外家給出賣了,奈何宮中的人員都說他是假冒的太子,其實無論真假,全部都會落得被殺的結局。

後來的歷史研究中,發現此人很可能是真的朱慈烺。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而“南太子”的出現,也是在崇禎皇帝之後被讓人在南京擁護為帝,最後就導致兩方都想成為所謂太子的代表人物。

這就是著名的“南北皇太子案”,兩方出現的“朱三太子”謠傳,都是一些試圖想要冒充真正的掌權人的勢力,雖然在後來的審訊中,都確定了這些人都是為了獲取榮華富貴才選擇走上這條路。

接下來他們的勢力在清政府的打壓下,氣焰逐漸消散,奈何之後的幾十年里,發生的起義數不勝數,將清朝之後的三代皇帝攪的不得安寧。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太子,每次的起義,名字都在變換,起義已經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組織,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漢人的勢力似乎統一在了一起,都是打着“朱太子”的名號。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眼睜睜看着自己的朝代滅亡,作為臣民,作為皇子,他們的想法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東山再起,這樣就需要有一個起義的正當理由。

而以明朝後裔為名義,打着反清復明、擁立故國的旗號,就成了最好的媒介。

因此朱三太子的相關勢力,時刻想着通過起義謀反來對抗清政府的朝廷。

光明正大的理由就需要一個尊貴的身份來支持起來,才有了流傳後世的口號——反清復明。

殉國的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就是最好的尊貴身份的代表,他們下落不明,就是冒名頂替了他們,也沒有什麼不可取的地方。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康熙焦頭爛額忙着處理吳三桂叛亂時,楊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義在京城裡攪起反清復明的活動,他們以“廣德”為年號,甚至穿着統一的服飾,在京城舉着火把鬧事

康熙得知後,立即下令關閉京城所有大門,對參與者進行抓捕,可惜的是當場並沒有抓住楊起隆,但是相關的造反人,都被康熙誅殺了,那場面可謂是“屍山火海”

從此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像楊啟隆這樣的起義層出不窮,又有一個自稱是朱三太子的人,秘密進行了反清的活動,但是清朝卻還是沒有抓到人。

此時,朱三太子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存在,康熙也逐漸發現,相關勢力越來越大,幾年的發展,他們已經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組織。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康熙十六年三月十二日,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號,率領萬人起義,“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想要摧毀清朝統治的一個代名詞。

“朱太子”似乎有一種號召力一樣,之後所發生的多次起義,都是以這樣的名義進行的,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想要用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為“朱三太子”的頭目。

不過最後還是被康熙伏誅了。

“朱三太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但是康熙並不害怕,只是“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是不容小視的,因此只要爆發了有關“朱三太子”為名的起義,康熙次次都會如芒在背。

但每次的結果都是失敗而終,導致康熙日日寢食難安,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是何等身份呢?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滅不掉的“朱三太子”

其實說起來,朱三太子也就是一種名正言順“起義”的代名詞。

我國歷史記載中的每一次記錄都顯示,起兵要有一個理由,要麼是擁立前朝的血脈,要麼是反抗暴政、清君側等理由,就是明朝的棣起義,也是為了反對無能的政權。

以及我們經常看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魚腹丹書”都是需要得到大眾人民的支持,因此“朱三太子”在不斷起義的同時也在擴大自己的勢力,就像野火一樣,春風吹又生。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想要造反的人就越來越多,朱三太子的名氣就被吹捧起來,在康熙的執政期間,少說也有70餘次的相關造反事件。

康熙每天都在擔心江山什麼時候發生危險,可想而知,康熙的精神壓力有多大。

康熙元年,蘇北地區又出現了“朱三太子”的勢力,但是勞心勞肺的抓捕之後發現,對方也是個冒牌貨,而且本人與明朝王室一點關係也沒有,對方就是一名普通的商人,大家開始懷疑,“朱三太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原本這一年的叛亂打壓在了萌芽狀態,但是第二年,猖獗的“朱三太子”又出現了,甚至比之前的更加猖狂了。

他們的人員不僅增多,而且還在天子腳下紮根了,還創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有的還加官進爵,關係網已經擴大到了朝政中。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造反人的權利在幾年的建設中逐步壯大,應了那句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康熙也派出了大將鰲拜親自前去鎮壓,只是大費周章後,被抓的人並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很多人以為朱三太子是三皇子朱慈炯,但朱慈炯其實一直下落不明,被稱為“朱三太子”是四皇子朱慈炤

朱慈炤李自成起義後就撤回了北京,期間被李自成的部下秘密帶到了河南一帶,一段時間後,部下也因為個人問題,無法將皇子隨身攜帶,無奈情況下,朱慈照也只能獨自逃亡。

朱慈炤擔心自己的身份暴露,改名後處處小心謹慎,後來也只能苟且的生活,流落在民間的朱慈炤找了一處廟,落髮為僧。

幾年後,明朝遺子的謠傳逐漸減弱,他也開始步入正軌的生活。

還俗娶妻生子後的朱慈炤,為了生計,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誰也不知道,這位兢兢業業的老師,有學問,有能力,怎麼就沒有考取功名,成為了當地的私塾先生。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但是誰又曾想到,自己身邊有才學的先生,居然是先朝的皇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收到來自山東的加急件,看過信後,康熙如釋重負,糾結在自己心中的事情,終於有了定論,信中特彆強調:他們抓住了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如今的他只是一名教書先生,安分守己。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造反多次,最終被“誅九族

“朱三太子”造反了70多次,最後在76歲的時候,被“誅九族”,改名喚姓的朱慈炤叫王之明。

精通朝事的康熙一眼就看出名字的“詭異”之處,王之明,“明之亡”如此明顯的紀念前朝家族的名字,看戲一眼就看穿了。

困擾了康熙幾十年的人物,怎麼可能因為對方的安分,就掉以輕心呢?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圖源影視

清朝政府有明文規定,要善待崇禎皇帝的後代,但是朱三太子案的持續爆發,也讓清政府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康熙想要將“反動勢力”一網打盡,另一方面,如果殺了崇禎的後代,勢必會引起民眾的憤怒。

最後沒辦法,康熙只能利用假冒皇子的罪名,給朱慈炤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年逾古稀的“朱三太子”及其妻子、孩子、孫子們共計九人全部殺害,就此一來,明朝皇室的僅剩人員,全部被殺殆盡。

雖然老實人朱慈炤並沒有真正參與過謀反一事,奈何前朝遺孤,留下只會造成更大的後患之憂。

造反者利用他的身份給清朝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危險,如此一來,康熙也只能選擇“殺雞儆猴”。

只有將朱慈炤一家人滿門抄斬,才能解決持續在康熙心頭多年的心病,就這樣,造反“70多次”的朱三太子案,朱慈炤全部背鍋。

康熙執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為除後患: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 天天要聞

就此,康熙的一大心頭難也算是解決了,但是令康熙沒想到的是,自此之後利用“朱三太子”名義起義的事件每年還是存在,“朱三太子”已經成為了歷史上不倒的旗幟,但是遺留下來的影響,卻成為了康熙一生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康熙的心頭恨雖然一直存在,但是也促進了康熙的鬥志,這這樣奮進的王朝也會更加進步。

歷來朝代的更新,需要新的政權來將舊政權進行推翻,清朝只有推翻明朝的統治,才能創造出後來的盛景,時代需要前進的腳步,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作為明朝統治者,他們對自己政權的滅亡心存不滿,這是我們能理解的;清朝的統治者要維護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也是無可厚非的。

這就是時代變化所需要的更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接更好的社會。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遺體腐爛多日無人發現,年僅45歲 - 天天要聞

日本女星疑似家中去世,遺體腐爛多日無人發現,年僅45歲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女演員遠野凪子近日疑似被發現死於家中,年僅45歲。7月3日,遠野凪子的助手前往其位於東京都豐島區的公寓拜訪,卻始終無法與她取得聯繫。助手隨後聯繫公寓管理公司並報警。警方在室內發現一具倒在地上且已腐爛的女性屍體,現場確認該女性已經死亡,根據狀況判斷其死亡已有幾天時間,警方不認為存在被害...
舉個例子,10年前的建築,前面經歷了9年的監督檢查,第10年着火了,這個責任…… - 天天要聞

舉個例子,10年前的建築,前面經歷了9年的監督檢查,第10年着火了,這個責任……

昨天有網友在《從監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來搞調查,那會如何》留言說:舉個例子,10年前驗收的建築,前面經歷了9任監督員,到第10個監督員的時候着火了。前面9人沒事,第10個進去了,這冤不冤呢?如果隱患很好整改,沒有一點壓力,為什麼前面9個不做?為什麼就認為在第10個人身上就應該做,而且能做,還能做好?這段話是什...
抗戰兒童小說《閃閃的紅星》:以紅星為信 做黨的孩子 - 天天要聞

抗戰兒童小說《閃閃的紅星》:以紅星為信 做黨的孩子

原標題:以紅星為信 做黨的孩子——重讀抗戰兒童小說《閃閃的紅星》《閃閃的紅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閃閃的紅星》是李心田寫於60年代的小說,原名為《戰鬥的童年》。1972年,該作品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入選教育部紅色經典閱讀書目,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範本,被譯成英、法、德等10餘種文字,19...
《王舟瑤稿本文獻叢編》出版,為王舟瑤手跡首次大規模公開 - 天天要聞

《王舟瑤稿本文獻叢編》出版,為王舟瑤手跡首次大規模公開

王舟瑤(1858—1925),字星垣,號默盫,浙江黃岩人,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和地方文獻專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學教授、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經史教習、兩廣師範學堂監督、禮部顧問官。王舟瑤一生著述頗豐,著有《中國學術史》《讀經札記》,編纂有《光緒台州府志》《默盫集》,輯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遺書》等。近日,...
抗戰回望38︱《保衛盧溝橋》:“盧溝橋是我們的墳墓” - 天天要聞

抗戰回望38︱《保衛盧溝橋》:“盧溝橋是我們的墳墓”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與抗戰文獻數據平台合作,推出“抗戰回望”系列,選取抗戰期間的報紙、圖書、日記等史料加以介紹,希冀帶領讀者前往歷史現場,觸碰抗戰時中國軍民的精神與生活。“七七事變”吹響了全民族抗敵禦侮的號角。作為事變中的重要場景,盧溝橋迅速為國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計太多,又怎會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聞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計太多,又怎會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宮裡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難。尤其對胡氏來說,她面前擺着的,不只是後宮的明槍暗箭,還有一道橫了百十年的規矩——“子貴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這規矩時說得明白:皇子立為太子,親媽就得賜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勢亂政。
凌晨突發訃告!孫大業逝世 - 天天要聞

凌晨突發訃告!孫大業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師範大學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無黨派代表人士、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大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18時14分在石家莊逝世,享年88歲。孫大業先生,1937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溫州。1959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現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分配到石...
黑龍江省原副省長——范子文 - 天天要聞

黑龍江省原副省長——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陝西省綏德縣人,享年66歲。早年考入綏德陝西省立第四師範,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浴血山河——抗戰中的太原|奇襲集義村敵據點 - 天天要聞

浴血山河——抗戰中的太原|奇襲集義村敵據點

在集義青紗帳里的游擊隊員(資料圖片)。  集義村原屬徐溝縣管轄,位於縣城東10華里處。早在唐代天寶年間,為抗擊安祿山叛軍,當地群眾自發在此集結義軍,“集義村”由此得名。  集義村的地理位置重要,與正北的大常鎮、東南的榆次縣東陽鎮呈犄角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