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覲臣(公元1900年—?年),又名鄧洪朝,號楊廷,雲南曲靖平彝人[今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鄉祖德村檯子上小組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恩科(科舉制度中於正科外皇帝特恩開科取士)進士。清咸豐六年(1856年),鄧覲臣出生於一個書香家庭,其高祖鄧守忠是清康乾年間的讀書人,曾祖鄧玉堂游泮於清乾隆盛世,是清乾隆年間的庠生。其祖父鄧耀宣(1779年—1846年)、其父親鄧應瑤都是清代“腹飽詩書”、“家傳孝友”之文人。其叔父鄧應璜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歲進士”。惜鄧覲臣不幸英年早逝。著有《東源知音》。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鄧覲臣曾立有一塊“歲進士”匾,匾長150公分,寬55公分,厚6公分。此匾至今保存完整,為鄧氏後人收藏,成為今天難得的“文物”。此匾書有:“光緒二十六年頒歲進士楊廷鄧覲臣立”,其中“進士”二字斗大,有顏體書法的風格特色,字體端莊大方。鄧欽臣亦為“恩進士”,曾立有一塊“恩進士第”匾,今已不存。
延伸閱讀:祖德村鄧氏家族
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富村鄉祖德村,地處雲貴交界之地,這裡山青水秀,氣候宜人,鄧氏居住已傳15代子孫。這裡雖然邊隅,群山連綿,但盛讀書風氣,不乏書香門第。比較有名的是鄧玉堂、鄧耀宣、鄧應璜和鄧覲臣、鄧欽臣祖父子叔侄弟兄長之大家族。
鄧應璜,是清道光年間科舉歲貢,賜“歲進士”,可惜所賜“進士”匾在歲月滄桑中被毀壞,中留下被鋸成殘缺不全的兩塊,一塊留下“進”,一塊留下“士”,及“鄧應璜永口立”,邊緣上殘存“十月初九吉旦”等字跡,鄧應璜六十大壽即[清光緒六年(1880年)]時,雲南省翰林院、平彝縣五品正堂為他祝壽匾額至今仍保存完好。匾額正中是書法蒼勁有力的顏體書“齒德兼優”四個大字。右邊有“欽命提督雲南全省翰林院編修盧,欽加同知銜授雲南曲靖府平彝縣正堂加五級記錄茨宋,文生鄧燮/周臣之”。左邊有“歲貢鄧應璜六旬壽立,光緒六年中秋月上轂旦”。
鄧應璜之胞兄鄧應瑤,為清朝儒學生員,生有七子,均學有所成。有關史料記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三月十二日,鄧覲臣與其胞弟鄧欽臣(洪治)、鄧黼臣(洪盛)三人,同時參加“督學院”雲南全省學院歲考平彝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儒生文童“歲試”,結果三人都被錄取。其中鄧覲臣為考過生員(被錄取的)“八十三名”中的“壹等生員伍名”中的第二名,年齡三十六歲(第一名為陳琦,年齡三十二歲。第三名為楊篤慶,年齡三十四歲。第四名為陳君佐,年齡三十四歲。第五名為楊蓉洲,年齡二十五歲)。鄧欽臣為考過生員中的三等生員共六十三名中的第四十五名,年齡三十五歲。鄧黼臣為考過生員中的三等生員共六十三名中的第三十六名,年齡三十歲(見《督學院高歲考平彝縣儒學文生童發學紅案》)。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鄧覲臣被賜予“歲進士”,清光緒三十年(1904),鄧欽臣被賜予“恩進士”,分別賜給二兄弟“歲進士”匾和“恩進士第”匾。鄧覲臣之“歲進士”匾至今保存完好,只可惜“恩進士第”匾在士改時,被當作木板分給農民,後被據成兩塊桌面而用掉。
平彝鄧氏家族中的鄧覲臣、鄧燮臣二公曾“同榜采芹”,成為“一榜兩庠生”。鄧覲臣、鄧欽臣二公同胞兄弟一個是“歲進士”,一個是“恩進士”,二公被譽為“同胞兩進士”。鄧覲臣、鄧欽臣、鄧黼臣同胞三兄弟一舉成為“一門三貢生”。
當時鄉里族人以鄧應璜、鄧覲臣、鄧欽臣叔侄學有所成,美譽稱頌“一門三貢生,同胞兩進士”。《光緒平彝縣誌》中恩歲貢名錄下記載有他們三人的生名。當年還按照清學位規格,在祖德村前和老祖塋前對峙的小山包上建立了三對闈子和一桿華表,這些闈子和華表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被毀。
“進士”匾
鄧覲臣贈予好友的“松鶴墨盒”
《光緒驗方》新編正續編兩函十冊全——鄧覲臣收藏
《光緒驗方》新編正續編兩函十冊全——鄧覲臣收藏
《光緒驗方》新編正續編兩函十冊全內頁——鄧覲臣收藏
《光緒驗方》新編正續編兩函十冊全——鄧覲臣收藏
《光緒驗方》新編正續編兩函十冊全——鄧覲臣收藏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