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國收到一則急電,蘇聯在急電中表示:
急需100萬中國人,趕赴西伯利亞。
奇怪的是,這群人到了西伯利亞之後,再也不見蹤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些人究竟去了哪裡?
蘇聯要中國工人幹什麼?
一、勞動力極度短缺
借錢是因為缺錢。
借人自然也是因為缺人。
五十年代的蘇聯真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全體國民眾志成城、工業基礎十分雄厚、軍事實力無可匹敵,卻唯獨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去開疆拓土!
當然,這裡說的開疆拓土並非是侵略他國,而是建設蘇聯面積廣袤卻無比荒蕪的東部地區。
其中緣由也不難理解,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可是歐洲戰場上的頂樑柱。
為了擋住納粹德國統一歐洲、稱霸世界的企圖,上千萬蘇聯人義無反顧的扛槍上陣、保家衛國。
然而,戰爭前期的情況人盡皆知,蘇德兩國的實力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
德國那邊裝備精良、兵員素質極高,再加上所向睥睨的“閃電戰”戰術,局勢基本就是一邊倒。
短短几個月時間,德軍的鋼鐵洪流就深入蘇聯腹地,後續,他們更是直接殺進了首都莫斯科,以及門戶重鎮斯大林格勒。
當時,距離德國徹底滅亡蘇聯只差一步之遙,可以說,也就是凜冬降臨,超低溫的寒冬擋住了他們的腳步,外加之蘇聯紅軍在亡國滅種的危險下拚死抵抗,否則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話雖如此,為了趕走侵略者,蘇聯方面亦是傷亡慘重,據不完全統計,自蘇德戰爭開始到結束,共有兩千六百多萬蘇聯軍民壯烈犧牲,除此之外還有一千八百多萬不同程度的傷員。
而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恐怖如斯的結論,那就是蘇聯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的男性人口中,有超過百分之八十死在了戰場上,再加上失去勞動能力的一部分人,幾乎整整一代人都被打光了!
換而言之,在戰爭結束後,蘇聯境內剩下的全都是老弱病殘,以及婦女兒童,在嚴重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這讓他們該怎樣建設國家、怎樣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呢?
要知道,之所以蘇聯的輕工業一直落後,軍事、高精端科技卻獨領風騷,並不是國家側重點的問題,而是他們也無能為力。
類似食品加工、小商品製造這種產業,往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作為支撐,說白了就是人口密集型產業,人太少根本撐不起來,再加上氣候、資源、戰略等等問題,這才造就了蘇聯有那麼多飛機坦克,孩子們卻買不起一個玩具汽車、吃不起麵包牛奶的窘境。
飯都吃不起又何談國家強大呢?這一點蘇聯高層早就意識到了,沒辦法,為了恢復人口,政府層面便出台了各種“奇葩政策”。
例如降低結婚年齡、給二胎、三胎家庭發放高額補貼、賦予非婚生子與婚生子同等的繼承權和受教育權、一旦離婚孩子歸女方所有,方便男性繼續生育等等等等。
更有甚者,為了彌補男性數量不足的情況,蘇聯政府還直接批准了本國女性與日本戰俘通婚生育的政策。
林林總總,算得上是無所不用其極,雖然效果還不錯,可問題也很顯著。
哪怕短期內的蘇聯婦女全都懷孕了,且一年一胎,想讓這些新生兒成為勞動力,最起碼也要花費十八年,遠水解不了近渴,當下蘇聯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依舊得不到緩解。
無奈,蘇聯只好把主意打到了我國頭上,開口就找我國要100萬工人,對此,我國會不會同意?
二、目標對準中國
一場二戰,打的蘇聯死傷一整代人,現生又來不及,無可奈何之下,蘇聯只好將目標對準了遙遠東方的盟友,也就是剛剛打贏朝鮮戰爭的新中國。
當時中國的情況其實並沒比蘇聯好到哪去。
自近代以來,華夏大地上幾乎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打仗,列強入侵、農民起義、民主革命、軍閥混戰、日寇侵華、國共內戰,再加上一打十七的朝鮮戰爭,中國人民的死傷並不比蘇聯少。
只是咱們的人口基數大,這才只是傷筋,還未達到“動骨”的程度。
可戰之兵仍有千萬,勞動力不說上億也差不多了,外加之彼時的中蘇關係親如一家,蘇聯沒少給我們支援科學家、工程師、資金、技術,可謂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在時任領導人赫魯曉夫看來,朝我們借個百十萬人應該並不費事。
為此,僅在1954年9月底,趁着新中國成立五周年的契機,赫魯曉夫親自來到了中國訪問,期間,他便向毛主席提出了這個請求,希望咱們能夠“借給”蘇聯一百萬人,前去西伯利亞地區支援開發建設。
一百萬人,這對於中國國情來說雖然不算過分,卻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不僅如此,當時的中國亦是百廢待興,這些勞動力若是放在國內同樣能創造巨大價值,毛主席說不猶豫肯定是假的。
除此之外,在他老人家看來,此舉的壞處還有不少,例如拉低中國人民的“檔次”,讓世界各國將中國人視為廉價勞動力,還有讓無數家庭承受相思之苦等等。
這一樁樁一件件,不可能只讓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很快黨中央和毛主席就開始徵求起了各地政府、工人代表的意見,而幸運的是,一聽說能為國家掙外匯,自己既能拿到不菲的收入,還能學習蘇聯先進的生產經驗後,絕大多數工人都沒說二話點頭答應。
有了國人支持,那麼下一步就好辦了,國家開始認真考慮赴蘇勞工的各種問題,先是決定分批,首批人數定在了八萬,隨即,中蘇雙方又展開了多番磋商,最終定下了中蘇工人同工同酬、工人可以將工資、商品寄回國內等等一系列規定。
雙方對此都很滿意,而1955年夏,第一批中國工人亦是滿懷信心踏上了征程。
差不多一個月,這些工人就陸陸續續抵達了西伯利亞,起初他們說不害怕是假的,生怕會遭到蘇聯人的虐待、打壓。
可事實證明他們着實是想多了。
蘇方對中國工人的態度很好,在食物方面,各種罐頭、麵包、肉蛋奶一應俱全,雖然有些口味上的差距,但營養還是很豐富的。
不僅如此,後來接到反映的蘇聯相關部門還特地僱傭了幾名會做中餐的廚師,這誠意絕對夠用了。
在生活方面,這些企業和部門同樣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每周都有好幾次的文娛活動,工人的宿舍都是寬敞的四人間,裡面有暖氣、有熱水壺,每層都有廚房、浴室、衛生間、烘乾室,再加上廠區附近的醫院、商店、郵局,這小日子怎叫一個愜意了得。
每天的工作時長嚴格限制在八小時以內,下班後,蘇方不會幹涉中國工人們的去向,他們可以去圖書館看書看報、可以去棋牌室打撲克下棋,甚至還可以拿着單位免費發放的票據去電影院、俱樂部。
與同時期國內的情況相比,工人們在蘇聯的生活可謂是相當滋潤了。
不過話雖如此,煩惱還是有一些的,除了想家之外,中國工人最大的困擾就是分工問題。
本以為是前來學技術的,沒想到蘇聯方面給他們分配的卻儘是體力勞動,例如板磚、砌牆、挖掘、裝卸等等,根本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一些人本想抱怨,奈何語言不通又人在屋檐下,這才只能硬着頭皮幹下去。
對此,蘇聯人很是滿意,但他們顯然是太低估勞動人民的智慧了。
隨着工作環境漸漸熟悉,大傢伙幹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本職工作完事後,工人們就會去車間“偷師學藝”,一來二去也學會了不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不僅如此,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工人還獲得了蘇聯女工的芳心,他們不但會光明正大的談戀愛,在領導上級的批准下,領證結婚的都不在少數。
這也難怪,誰讓蘇聯女多男少、肉多狼少呢?勤勞本分、踏踏實實的中國男人可比酗酒成性的斯拉夫爺們強多了。
林林總總,中蘇兩國的這次合作還是十分順利的,你情我願,一個填補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一個既賺到了錢又學到了技術,甚至還抱得美人歸,按理來說,援建計劃也該繼續實施下去才對。
但任誰也沒想到的是,正當中國方面的代表抵達莫斯科,準備與蘇方商議下一批招工人員的派遣問題之際,蘇聯人竟然直接翻了臉,簡而言之就一句話,他們不打算繼續招工了,這又是怎麼回事?
蘇聯究竟發生了什麼?
三、為啥叫停?
中國工人赴西伯利亞援建,能賺錢還能學技術,本來待得好好的,不料蘇方卻突然毀約。
當聽到蘇聯談判人員的話後,中方代表頓時一臉懵,還是直到後續他們才漸漸了解到了內情,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第一,邀請中國工人赴西伯利亞援建一事其實並非蘇聯政府的意思,而是赫魯曉夫的一時興起,是他個人的想法。
本來若只是幾千幾萬人,蘇中央也就不和他計較了,可如今百萬國人即將啟程,事情鬧大之後不開會討論肯定不行。
第二,就在開會討論期間,不少蘇聯高層亦是坦露了自身的擔憂,在他們看來,西伯利亞是需要建設不假,可若是讓這麼多中國人過來幫忙,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簡而言之,他們正是害怕西伯利亞變得“中國化”,今後恐有脫離蘇聯、歸屬中國的風險。
這也難怪,要知道這片土地曾幾何時確實是咱們的領土,尤其是外東北,更是近代才被沙俄巧取豪奪搶來的,爭議一直都有,只是礙於兩國的盟友關係這才始終沒有搬到檯面上來,若是民心所向,未來的事情還真不好說。
第三,這也和中蘇關係的演變有關。
在斯大林時期,兩國的確是親如一家,蘇聯是真心實意的幫助我們,新中國也願意承認他們老大哥的地位,可自打赫魯曉夫上台後情況就不同了。
此人的心胸極其狹隘,在他看來,中國就是在佔蘇聯的便宜,全然忽略了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例如遭受美西方的孤立、制裁,輕工業製品、原材料的輸送等等。
而這次的“招工事件”便是證明,在赫魯曉夫眼中,這就是一場交易,是中國還債的開始。
對於他的想法,黨中央和毛主席亦是心知肚明,兩國關係在這時其實就已經出現了裂痕,只是誰也沒有挑明罷了。
但在第一批赴蘇勞工的反饋下,赫魯曉夫卻發現了一件令他十分不爽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場交易中,蘇聯居然又成了“吃虧”的那個。
各種待遇都是最好的,中國工人又學技術又賺外匯,甚至還娶了許多蘇聯姑娘為妻,這讓他如何能夠接受呢?
三者合一,蘇聯方面很快就坐不住了,為了杜絕“威脅”,也為了“及時止損”,他們這才趕忙叫停了下一階段援建的準備工作,當然並不是明面上說,只是背地裡拖慢了進度,後續中方亦是明白了他們的意思,最終該計劃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至於那第一批趕赴西伯利亞援建的中國工人,在合同期滿後也大多回到了國內,只剩下一少部分無牽無掛的,又或是在當地娶妻生子的留了下來。
明明是雙贏的局面,卻硬是因為蘇聯人的謹小慎微、小肚雞腸搞成了這幅模樣,如此結局也當真是令人惋惜不已。
不過也幸虧該計劃沒有繼續實施,否則等到後續兩國關係徹底破裂,這一百萬人的下場可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