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是來自我們國家的禮物,我沒想到能在這個博物館看見。”4月10日下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辦、中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承辦的2025年太平洋島國青年代表研修班在廣州舉行結業儀式。來自瓦努阿圖的richard amos在廣東外事博物館參觀時,看見了擺放在櫥窗里的一份來自瓦努阿圖的禮物——一個蜥蜴木架,他非常興奮。richard amos告訴記者,這一禮物的贈送者,是瓦努阿圖的前總理索佩。“他是我爺爺的表兄弟。能看到這件禮物被廣東人民珍而重之地放在博物館裡,我覺得太棒了。這是我們之間友誼的見證。”
3月23日至4月11日,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基里巴斯、庫克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瑙魯、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湯加和瓦努阿圖等太平洋島國的33名青年代表,在廣東進行了為期3周的研修學習。他們深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與江門6地,通過6場專題講座、22場現場教學及2場文化體驗課,學習並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最新發展情況、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協同發展前景、廣東省省情、廣東改革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經驗。
在談及他們在研修過程中,對什麼地方印象最深刻時,他們分別拿出了自己在廣東拍下的“人生照片”。來自瑙魯的charlei andrianna在現場分享了一張在江門五邑大學的合照。她說:“這當中不僅有我們這批研修班的青年代表,還有多位來自太平洋島國、正在五邑大學就讀的學生們。我沒有想到,在異國他鄉,在中國,我能看見那麼多的島國留學生。”同樣被此觸動的,還有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kevin。他分享了一張,在消防栓旁拍下的照片。這張看上去平平無奇的照片,是他與正在廣東學習的同胞的合照。他說:“在這裡,我感受到中國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對年輕人的關注。中國的年輕人,正在引領這個國家的創新。這種創新正在改變着中國。我的同胞正在這裡學習中國先進的經驗。我希望他們可以把在這裡學到的經驗帶回巴布亞新幾內亞,並促進當地的發展。”
在分享照片的過程中,來自湯加的tanusia一度哽咽。她分享的,是數張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拍攝的照片。“在看到這個博物館之前,我覺得太平洋島國與中國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是在這裡,我看到了我們的共同點。”她動情地說,“這些早期從家鄉出發到海外尋找機遇的中國人,讓我想起了我的同胞。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同胞,為了家庭的幸福,離鄉背井到海外發展。但無論他們去到哪裡,到了哪個陌生的國家,他們從來沒有拋棄自己國家的文化與傳統,並想辦法將其延續下去。”在tanusia看來,生活可能會把你帶去異國他鄉,但文化與傳統始終不曾遠離。她說:“看到這段歷史,我更加相信,未來太平洋島國將和中國一樣,都將會有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被文化與傳統感動的同時,這批青年代表深度體驗了中國為全球綠色發展所作出的努力。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john perman提到,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行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作為太平洋島國的一員,他們非常關注氣候變化的議題。“我們在這裡看到中國已經開始運用先進的ai技術將廢棄物轉化成能源。這些先進技術的使用,對世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john perman說。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廣東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友誼跨越山海。中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何曉鍾提到,“本次研修班正是這種友好關係的生動體現。它進一步加深了中太雙方的相互了解與信任,為未來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從未將我們視為散落在大洋各處的小島,而是把我們看作擁有願景與發言權的大洋之國。”來自斐濟的ketan kirit說,“中國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它是太平洋島國的真正的朋友與夥伴。”
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李宏志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各位青年代表能把在廣東的所學所思所悟與自身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解決方案。他說,廣東作為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係最密切的省份,將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為支持太平洋島國的發展提供更多幫助,擴大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文、部分圖 | 記者 譚錚
部分圖 | 粵外事(除署名外)